加急见刊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两极分化问题初探

未知  2008-12-28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开始形成。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两极分化问题,先分析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生 两极分化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开始形成。但是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先进的教学方式与落后的教学设备的矛盾问题;教学方式变化与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问题;学生间的两极分化问题等等。在此,本人就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两极分化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问题分析

所谓“两极”,就是指学生学习的好、差程度。这种差别,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形成的原因,既有先天禀赋的不同,更有来自后天的环境、所受教育的影响。所以,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本文所谈的问题的焦点是在“分化”上,是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受新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变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向两极分化,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分化”主要有以下表现:

1.和过去课程相比,新课程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优秀者将更加突出

过去的教材,因为有具体的大纲作指导,教师讲什么?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大纲都做了具体的规定,教师只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范围都被限制在大纲规定的圈子中,加上主要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学习的内容、思维的方式都受到了不同形式的限制。而在新课程形势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课堂上充满了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气氛,进而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我们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适合那些智力较好、反映较快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着超常的发挥。

2.新课程也确有一小部分同学不适应,成了“分化”的另一级

在新课程条件下,由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情况就很不一样了。首先,由于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自主探索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原来差的知识基础成了他们参与探索的障碍。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探索实际上是给成绩好的学生创造了思维空间,学困生只是一种形式的参与,实际收效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其次,新课程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第三,教师关注重点的变化。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关注的是师生互动中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学生提出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方式给学困生以更多的辅导和帮助。以上这些因素,都促使了这些学生向差的一级分化。

二、改进意见

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学生学习的分化,尽管出现在一小部分学生身上,尽管我们的问题还多数是出现在对现象的调查上,还没有形成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但我们希望通过对已发现问题的介入、关注、研究,能提醒和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课改战略目标。在此,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谈几点具体改进意见:

1.教师要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学困生,多进行品质教育,提供参与机会

作为教师,偏爱学优生好像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心态,但社会需要和职业责任告诉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对于学困生,我们尤其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用更大的耐心去关注他们。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给学困生吃“偏饭”,多提问、多参与、多关注、多激励,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2.对学困生多进行专门辅导,多布置特殊的作业

个别化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但是这个得应考虑在不过多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倡导多种教法结合,改变学习方式。人的性格不同,决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是我们现在所不倡导的,但是我们也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也应当承认学生当中的一小部分就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中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很多例证也说明,死记硬背也还是能“背”出一些学问和基本功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本人认为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兴趣不广泛、学习主动性差的同学,多布置一点基础性的作业,多组织安排接受学习,也是一种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3.倡导学生间的帮助

互相帮助是教学中一贯倡导的做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应该是教师个别化教学的补充,也应该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的一种教育资源。实践也证明,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前提下的学生互助,被帮助学生是喜欢的、乐于接受的。作为教师,应当指导和运用好这种教学方式。

4.注重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身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又一重要理念,而小组合作探究是教师经常采用的学习形式。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良好的素质、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核心人物,主宰整个活动过程。而那些学困生,只是被动接受优等生的指令,在边上默默无语。几次合作探究下来,他们已经没有了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进而导致了小组合作探究中的机会不公平。

5.多元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只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还有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等。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而我们的教师却习惯于用考试分数这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发展。据调查,很多学校还是采取用一张试卷来检测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就明显地拉开距离。考试结果使那些学困生感到羞愧、害怕。怎样尽可能地减少考试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呢?笔者认为:①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宜把好差成绩放在一起对比,应该多一些对个别学生的心理沟通。②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可以给不满意自己第一次成绩的学生再次考试的机会,学生通过两次甚至三次的努力终于弄懂了,也就达到了考试的预期目的。另外,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将检测手段的唯一变多样,可以根据知识内容分阶段检测,也可以将期终测试题分为不同试卷,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试题。这样做,既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新理念。③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以激励评价为主,鼓励学生进步,以关怀的态度提出缺点和不足。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应该多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对那些学困生,教师更应精心呵护他们敏感的心灵,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最细微处做到关注他们、尊重他们,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