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论析宗教思想与日本园林设计

张世聪  2010-10-17

论文关键词:宗教,中国现代园林,精神内涵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园林正面临着发展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外来文化、设计理念的冲击.使中国的现代园林设计失去了传承与特色,没有了园林设计的精神内涵。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来优秀的园林设计更好地融糅在一起.在融入全球化中提升中国景观设计同时又体现出中国景观设计的特色,正是中国景观设计师探寻与追求的。本文通过分析宗教对日本传统园林的影响及在精神层面上的阐释.揭示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在精神层面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文化现象总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中心向周边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会在被传播地慢慢积淀下来,并在最后一个被传播地得以保存。不仅如此,积淀下来的外来文化会与当地文化在风土环境等条件下融合,形成当地新的独特文化体系。

一、宗教与东方园林

宗教在东方园林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儒、道、释对中日古典园林影响深远。由于中国汉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特点,而形成对外来文化强有力的同化。各宗派相互融会、相互吸收而变异复合,形成独特的东方文化。儒、道、释的思想和艺术修养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影响了日本园林艺术。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在园林中,处处隐寓着儒、道、释的诗意,或心灵世界,或人生作为,或山水审美和艺术风格,无不折射出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佛教早在东汉时己从印度经西域传人中国,是为“汉地佛教”。它的教义和哲理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融会了一些儒家和老庄的思想,以佛理而人玄言。作为一种宗教,它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难深重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此得以广泛流传。佛学作为一种哲理渗透到社会思想意识的各方面,甚至与传统儒学相结合而产生新儒学—理学。道教开始形成于东汉.公元450年前后,中国的道家思想传人了日本。其渊源为古代的巫术、合道家、神仙、阴阳五行之说。中国道教以阴阳变化、天人合一、形神并进为指导思想。讲求养生之道、长寿不死、羽化登仙。中国偏于儒,显现出人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日本偏重于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日本园林则是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中日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也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因为道家的这种思想才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园林创作宗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但是,在对待天人关系上,中日园林在创作上的表现手法、思想追求上存在诸多不同。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属于“人”型。人定胜天,人类至上主义。中国园林中的建筑通常是园林中的视觉中心,亭、台、楼、阁、厅、堂、榭、舫等诸多建筑形式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以建筑轴线的延伸而控制园林全局。在园林的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揉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而对比来说,日本园林属于“天”型。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地处火山、地震、台风多发的地带,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使得日本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自身的渺小。加上道教、佛教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保持这一种浓重的神秘感和崇拜感。所以日本古代的自然观,自然就是可信赖的“神”。在日本的园林创作中,多用自然材料体现原生自然的枯荣和力量。山、水、石、木一直是园林的主角,而建筑不占主要地位。经常采用拟佛拟神抽象的处理手法来表现园林艺术。在对中国文化全盘照搬直接引入的时代,日本在园林创作上仍然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也许就是因为深深扎根于日本民族意识中的那种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那种对泛神论中众神的崇拜以及对多样事物兼容并蓄的态度所决定的。禅宗主张远避俗世,修身于自然,以天地自然为静,并以之为修身养性之所,以求有所悟,通过“顿悟”、“静虑”、“冥想”得出“无我”或“空”之境。受其影响日木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日本园林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哲学法理。着重人内心的精神体现。

二、日本的园林精神

(一)枯庭。日本庭园的特色是把大到大海那样的大型风景,小到身边周围有限的小型风景,从高处、大处着眼,使其融于一园。日本的庭院以描写自然风景为目的,枯庭即枯山水庭园。它是一种利用地形地势建造的庭园,园中无泉池等水景。以石、砂、苔鲜等为主要素材,以砂代水,以石代岛,往往平铺白砂,这种白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经过雨水的洗测,更加纯白、美丽。也许正是这种美感和洁净感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利用它做出海流、海滨、水畔、水流、水纹等造型,其中放上几块石组象征山岛,创造出一个寂寥的空间,使人进人静思和冥想之中。它作为一门艺术,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仅用白沙和石块,就能做出奔流的大河、幽邃的溪谷,还可以做成飞流直下的瀑布。其背景造型受禅宗的禅界意识和水墨山水画宗表现出来的禅学观念影响颇大。

据说中国战国时代的帝王和贵族们都期望自己能成为仙人,能像仙鹤一样自’由飞翔,像海龟一样潜入深海,并且会长生不老。要像达到此目的,必须饮用仙丹。于是便下令召集各路修道士四处寻找。而仙丹往往在各地的灵山神岳上。在长满青苔的洞窟里,或在遥远的海中漂浮可见的孤岛上。因此,这些永世长存的愿望就作为象征,寄托在如须弥山、蓬莱山、鹤、龟等身上。后来它又作为一种蓬莱神话传说传人日本。这种虚幻的想象以及对它的憧憬,一经传人日本庭园,就出现了鹤龟蓬莱仙境的石组造型。龟石和鹤石是江户时代最流行的枯山水模式,景石有时一个,有时一组,形似龟或鹤。龟鹤作为长寿的象征,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在佛教的宇宙观中,倡导天动说。据说须弥山是被视为伫立于世界中心的高山,相传这是一座了不起的圣山,有九山八海相互环绕,日月均以须弥山为中心旋转。人们就是由此产生灵感,做出了须弥山石组造型。

(二)池水庭院。日本的庭园无论是泉池庭园,还是枯山水庭园,它们的一个大主题就是“汪洋大海”。池水庭园的荃本构思在于涌泉、泉水、湖泊、河流等,大概是来源于神池神岛。这与古人包括现代人的居住都离不开生活用水有关。有意识地选择河岸、池塘边或者水源丰富的地方居住,是人们的共识。古代的日本人认为,涌泉里有神,它们往往怀着一种对神的敬畏,虔诚地祭拜泉池。日本国土的}o%为山地,从山涧流出的溪流沿山谷汇成大河。自古以来就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由于河川的水源、湖泊、涌泉形成了神态各异的岛屿,日本的祖先从中看到了神的身影,感到了神灵的存在,于是就用泉池来供奉 降临的诸神。特别对涌泉、清水和流水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情和 憧憬,将其作为水神来崇拜。这大概也是泉池庭园到处可见的 原因之一。人们还建造神社和神社牌坊,作为神体来参拜。在 四面环海的日本有着得天独厚的降雨量,到处可见涌泉、水 井。可以说日本庭园之所以能浓缩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就 是得益于这种优势的地势。在古代日本,有很多有关涌泉水井 的传说。人们崇拜弘法井、姥井、阿弥陀井、婴儿出生后初浴的 水井等,一直把它们作为池神、井神、河神、给水神来敬奉。一 般在庭园内设计的涌泉造型有喷泉、喷水池等,而在书院式庭 园、茶室庭园中则必须有涌泉、水井等。

“一池三山”是从中国传承过去的水处理形式。它表现是虚无缥缈的水中神仙所居住的岛屿景观。关于“一池三山”的来历也有佛家说和道家说两种,佛家说源于须弥山,道家说来源与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壕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三神岛,为神仙居住的岛屿。据说这一传说传人日本是在允恭天皇时期。这种神话传说的核心是道教思想,这种思想幻想到大自然中采集野生的草药,做成长生不老的仙药,喝后就能成为神仙。它的修行方式是在修道、修行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锻炼意志和精神,并借助神灵、神威来完成成仙的修炼。人们希望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领悟而成为神仙,于是就把这些愿望寄托在有形的山石上,用石组来造型,将其引人日本庭园。 在枯山水庭园里,没用利用清泉建造的水流。但是在大型池泉式庭园里,必须建造水流。庭园的水流形式很多,平安时代流行的曲水宴,来源于中国的“曲水流筋”。曲水流筋最初是来自于宗教的诗歌活动。这种活动从中国传到朝鲜,再由朝鲜传到日本。古代中国有这样的例行活动:人们把每年农历3月的第一个巳日当作季节变换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把筋(酒杯)放到河川上,任其顺水漂流,以示拔楔不祥,后来传到日本,发展为“游宴”形式的曲水宴。坐在流水边,趁着漂浮在水面上的杯盏还没流到自己身边时,开始赋诗吟咏,然后举杯痛饮。这种消遣游戏,曾经一时曲水庭园就是因此而兴盛起来的。这种弯曲的小溪称为“曲水”。利用从假山山谷飞流而下的瀑布流水,或把附近河流的清水以及地下的泉水、自来水等引人庭园,建成富于变化、多姿多彩的“大江”、“小河”、“溪流”、“沼泽”等。

(三)茶庭。中唐以后逐渐兴起的品茶习尚普遍盛行。品茶已成为细致、精要的艺术即所谓“茶艺”。宋徽宗曾提倡以“清、和、淡、洁、韵高致静”为品茶的精神境界。然而茶道却大成于日本。中国的茶道传到日本,经日本人民消化、吸收、创造与中国大不相同的茶道文化,目的是修养心性和参禅悟道。日本受到宗教中“神”的影响,出现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划分的标志。如神社人口处的“鸟居”,同样茶庭中被称为“中门”,神社的“水手”,茶庭的“蹲”,都是一种意念上的东西,表示以此为界,一边是圣地,一边是凡尘。

茶庭庭园在室叮时代后期诞生于京都和奈良。茶庭也叫露地或露路。日本人把茶道融人园林之中,为了进行茶道礼仪而创造了这种园林形式。一般的庭园,都具有观赏、游览、接待的功能,而对于庭园的观赏方法则没有任何限制。一般说来,在茶室庭园,人们相约去茶室往往是为了喝上一杯清茶,身临茶室庭园,感受一种返璞归真的闲寂噶幽雅。一般是在进人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步石道路按一定路线,经厕所、洗手钵最后到达目的地。茶室庭园设施齐备,有草庵式茶室的院门,还有把茶室内院和外院隔开的中门,有石制洗手盆,用于茶道仪式的净手,象征着圣洁的泉水,是茶亭的显著标志,有踊口(饮茶的客人在茶室内的出人口)和石灯笼,创造出肃穆清净的环境。通往茶室的路上,沿途都是人工种植的林木,凸起的地方是山坡,涓涓细流是河川。途中经过铺设着许多称为“役石”的石头的地方,那是茶室主人接待重要客人时寒暄的地方。日本人崇拜白然岩石,认为岩石中有神灵附体,是神石,在举行茶事的时候,人们不能大声说话,而用这些岩石的位置、形状、尺寸来起到暗示作用。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茶道所讲究的“和、寂、清、静”和日本茶道,使人们容易忘却俗世中的烦恼、私欲,洗清心中的尘埃。昔日,千利休(千家流茶道的鼻祖)建造了草庵式茶院,开创了简朴、清静的日本茶道的纪元。当今很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们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往往渴望能够在清新幽静的大自然中体验平淡无奇的生活。走进那掩映在绿色丛中的茶室,那’涓涓细流、清澈的泉水,那典雅、朴素的草庵,那竹篱笆,还有那铺满松叶的院地,都在悄然地把人的心灵净化,显示了“千百妄想抛云外,一身清净万事空”的茶文化心境。

三、结语

中国现代园林拥有巨大丰富的传统园林资源可供借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由于难以找到沟通传统园林情趣与现代审美思想的途径和将传统空间转换为现代生活场所的方式,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目前,许多中国设计师正与传统日渐疏离,简单地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简单拼凑,如此一来环境和功能的要求尚不能满足,更谈不上意境的营造。从而,使中国现代园林正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失去了精神内涵。

世界不同文化的隔阂,中外文化大碰撞,在日本的园林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借鉴和比较。使设计师可以用新思维、新角度审视传统,并将其精神、形式转换人世界的现代园林语境。全球化之下的中国现代景观即面临着机遇又迎接着挑战。主动地应对全球化,正视问题,又要抓住机遇。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师要把握中国文化丰富的素材和神韵,用开放的眼光来对待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在融人全球化的同时提升中国景观设计,又体现出中国景观设计的特色,这正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者探寻与追求的。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