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防范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

魏群  2014-03-01

论文摘要 发生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的精神懈怠,直接导致党内的庸官懒政现象。本文尝试从新角度下进一步考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彰显党员干部“不懈怠”的重要性、深化对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认识、提供防范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新路径。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

论文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精神懈怠 党员干部 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告诫全党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着“四种危险”,而首当其冲的危险就是“精神懈怠的危险”,党的十八大再次向全党发出警示,并且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可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下防范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2012年安徽省直机关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近1000多学员的座谈、问卷,从新角度下进一步考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彰显党员干部“不懈怠”的重要性、深化对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认识、提供防范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新路径,这对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了党员干部不懈怠示范的重要性

所谓“精神懈怠”,就是一个人、一个党,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精神懈怠属于一种不良的精神状态,处于社会心理层面,因其自发性、变动性、表面虚假性而不易定位把握,但是发生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的精神懈怠,又直接导致党内的庸官懒政现象。面对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彰显党员不懈怠示范作用,就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全新的认识。 (一)新背景下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我国的GDP总量就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人们公认,近10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但是经济发展现在的困境也越来越严重,主要一个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投入产出比过低,文化产业薄弱,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的历史矛盾和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同时又进入了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局势的巨变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种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有要求。早在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萨缪尔·亨廷顿提及:随着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21世纪的世界冲突主题将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甚至也不再是经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现在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会从内部真正起到一个根本的颠覆作用,目前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这个问题非常突显。因此,出路只有做大做强中国的文化,建设坚实的、公共的、共同的价值基础,达到对内求得团结,对外走向国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引领社会思潮,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等作用。 (二)梳理新时期党的道德文化工作策略下认识党员不懈怠示范作用的递进 1.对社会道德做出准确评估。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进行了深刻分析。 2.对道德建设作出与时俱进的战略部署。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道德建设问题: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982年9月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党中央曾多次郑重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以中央专门文件的形式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层次性作出科学定位;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更全面地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新世纪对道德建设方面的战略创新。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以德治国”方略;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战略;2006年3月,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发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举措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文化建设工作是呈阶段性递进的,党员的不懈怠示范作用也伴随着递进,但效果与目标也是有差距的。主要是认识上对自己的价值取向没有自信和自觉。由于经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的猛烈批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定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人们从思想观念上彻底抛弃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价值体系的,但要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却一直未完善。这样长久的缺位,虽然在新民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因忙于中国的存亡出路大命题,而显得不那么迫切;但在改革开放后,大量文化信息的涌入,包括西方价值观伴随着高度物质文明成果的侵袭、霸语权逐步彰显,人们由苦闷、抵触进而实际上也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价值没有自信,另外一方面我们又不愿意也不应该全面的接纳西化的价值,所以这就造成我们现在的价值取向比较被动、失语,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严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了对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果,部分党员干部安于现状 一些满足现状,盲目自信,迷惑于统计数字的情绪滋生,以至因循守旧,借助业已形成的实践惯性和思维定势去执政、领导或工作,党的吸引力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受损。 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共党员总数达8260.2万名。十年时间增加近1700万人,平均每年都有100多万人入党。其中35岁以下党员占2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占38.6%。从2001年开始,中共党员构成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等传统骨干力量外,来自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新阶层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受精神懈怠的影响,的确有基层党组织不按照党的建设规律来履行职责。只抓党员“进口关”,忽视党员的“出口关”;只热衷于“上传下达”,空谈重于实干,遇到问题绕道走,而令党组织的作用大大削弱。 (二)经济发展出现瓶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缺失 这里涉及经济文化关系问题,从国际潮流来看,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是在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普遍趋势。西方学者马丁·雅克说,美国对世界的影响,近一半因素源于其文化软实力。如“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大学”、“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好莱坞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居主导地位”、包括“美国价值观”的输出等等。文化一个方面是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但我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因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型产业;另外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得有经济的支撑,一个没有文化也就没有向心力、内在黏合力的社会,经济越发展社会崩溃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现在要防止贫困文化,如“废话诗”、“马桶餐厅”、“恶搞戏”的拓展。亟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以至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一是社会转型期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影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一些西方国家也总是把中国的发展认为是对西方的价值理念、制度模式的挑战,加大了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面临道德重建的挑战。二是封建专制文化中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的影响。附庸意识、卑微心理下的“官本位”情结、特权思想等仍然严重。三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权力经济下的政策和命令是其运行的杠杆,人治是其内在的要求,形成的“组织本位”、“领导本位”观念,重于执行,而轻于思考,不利于产生主体能动性。四是互联网的影响。过去10年,我国网民人数翻了10倍,达到5.5亿;微博用户超过2.8亿。互联网进入大众化、全球化时代,网络“无疆界”、“零距离”、“即时性”的特性被有意识地用于进行国家间的政治文化渗透。而研发互联网的美国,则掌握了全球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目前全球共有13台根服务器,包括主根服务器在内的10台根服务器,均分布在美国本土,另外3台分别在英国瑞典日本。中国的顶级域名.cn的信息记录就保存在根服务器中。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掌握着网络的技术制高点,控制着网络的连接权、话语权,在网络渗透和颠覆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四)学习认识不足,业务工作偏重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及党性的锻炼 一是部分党员自身素养缺失。某些党员干部因理想和现实、个人追求和现实困难、理性和感性等纠结得不到有效化解,从而产生理想信念动摇、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无所作为等精神懈怠现象。二是防范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理论缺失。传统的党建理论中,党对普通党员更多强调并始终坚持的是高度集中、铁的纪律、牺牲精神、一元化领导等,客观上忽视党员心理层面的变化研究,尤其是忽视党员干部的思想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三是基层党建工作不给力。认识上有偏差,往往以忙于业务工作、处理应急事件为借口,使基层党建工作单调、空泛、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多为开会、念文件,缺乏学习动力,加剧精神懈怠。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