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途径的开发和尝试

范涛  2011-09-16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对广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审美的自觉性,使其能更好地辨识美、感悟美、鉴赏美,积极主动地去发掘美和创造美。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享受教学活动艺术美

“新课标”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使课堂教学达到“师生互动,学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推行“问题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按照“问题提出→自主探究→讨论解决”的思路来组织课堂教学。把全班分组,要每个人都动起来,积极地想,大声地说,阐述自己的见解主张及理论依据。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活动民主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创意独具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应把课堂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并能够获得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得到运用的快慰。笔者曾致力于语文第二课堂的开辟和建设。每年一届的央视“感动中国”节目、“3·15晚会”等成为教学的常设内容,每学期一次的“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等成为规定性课目。通过这些五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的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性灵得到陶冶,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从完美的活动组织形式到美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多角度地体验到了语文的美,经受了美的洗礼,得到了美的教育和美的塑造。

二、与名著对话,和名家交心,感悟开放阅读文学美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的伴侣、导师和朋友”。书海茫茫,语文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多读书”,而且要教会学生“会读书”。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以看成是读者与作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

当前的大多数学生,注重的是提高学科成绩,想得高分,并没有想到有意识地追求人文素质的完善,读书处于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有文化含量、有哲理意味的书籍,阅读有深度的文章。给学生列出“名著必读书目”,每周专门开设“名作阅读课”,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强调从书本中受到启迪,获得知识,即而转化为心灵的纯洁和高尚。任何一个学生都有阅读、思考的需要,如果他们得到很好的阅读引导,就能在心中开出芳香的阅读之花。

三、重视诗教,陶冶情操,再现如诗似画意境美

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美的化身。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在《谈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这样评述:“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泱泱中华,诗歌浩瀚。中国诗歌的严整形式,优美韵律,是景与情的有机结合与表现,独具文学魅力。外国名家诗歌,自由奔放,或想象瑰丽奇特,或思想深刻富含哲韵,有选择地读可以启迪思维,长人智慧。在中学教育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诵读古今中外诗歌经典作品,意义深远。

笔者尝试改变诗歌教学传统的讲练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要“再现情景”,能“身临其境”,会“设身处地”,多角度、全方位鉴赏诗歌。积极引入多媒体手段,或播放“古诗文鉴赏”电教专题片,或组织学生欣赏“电视诗歌散文”,古诗和国画的有机结合,奇妙的三维设计,吟诵、音乐、画面的巧妙融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可听、可视、可感的空间,来体味古诗古朴淡雅的优美意境。制作课件,运用flash动画技术,将诗歌的内涵意境美形象地传达给学生。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美的语言,在观赏中领略诗歌美的画面,在品味中体验诗歌美的意境,在深思中聆听诗人美的心灵,这美妙的诗教过程,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四、立足乡土资源,创新写作教学,体验成功创作美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引用。笔者所在的地方,位于豫西深山区,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随处可见的历史名胜和自然人文景观,时时可感的浓郁的民俗文化等,都是开展语文学习的课程文化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去亲近、去体验,在碧水蓝天、莺歌燕舞的音韵里,让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用心体验,真情表达。

笔者曾组织学生采访名人,调查生态环境,游览风景名胜,搜寻历史传说等,让学生充分感知乡土文化的神韵,感悟历史的沧桑变迁,学生的活动领域延伸到自然、社会的广阔空间。学生不仅用身体去亲近、感受自然的风光与秀美,更是用心灵去亲近、解读家乡人文精神的精美,与自然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古迹对话,与名人对话,在对话沟通中,扩大自己的视野见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感受“大语文”美,创作的灵感由此产生。农村这片沃土,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素材,成了学生自由驰骋、发掘文学才思的精神领地。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