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论文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一、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为确保社会稳定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五个统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将以社会调查实践和调查问卷分析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方面成因、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来探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体现公平正义。 二、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不利影响;对策; 三、正文 1、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中的多项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合理与可行的建议,进而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周边

2013-04-19

对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的效应浅析

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成长期,城市居民是其主要的消费对象,一般的产品研发设计也是主要是针对城市消费居民。从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的过程中,企业扩大生产,可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前期投入费用下降,产品价格下降,消费群体逐渐由城市居民转移到农村居民。在有效需求的推动下,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步上升。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的社会里,消费需求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产业的升级表现得较为平稳顺畅。产品的扩散过程需要大量的有效需求拉动,而在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居民升级换代下来的消费品,农村居民仍无力购买,需求链发生断裂,产业的转换升级就不顺畅。 产品顺利进入农村市场,亦使得企业能及时回笼资金,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和资金开始下一轮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相对于服务业也是如此。产品消费市场平稳转移可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但若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品和服务难以难于在农村较大范围内得到消费,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便会受阻。 多年来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大量消费品及

2011-07-15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摘 要]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基于我国1985~2O08年的年度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二者之间是一种单向因果关系,即在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在长期,经济增长是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一、引言自从85年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全面展开以来,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张,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且还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力,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1985年至2008年的实际人均GDP年均增长8.6%,经济得到了时序快速的增长,但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也由1985年的287.7元扩大到2008年的2538.3 元,收入差距年均增长9.92%。按1985价格计算,1985年至1991年间,农民人均收入大致相当于城镇人均收入的50%左右,到1992年至1999年

2010-11-23

谈从制度安排看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对策

我国以利益分配格局调整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20余年的实践,在收入分配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收入分配调节的机制,初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索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等。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群体如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职工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的社会经济问题。其中城乡收人差距过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拟重点从城乡不同的制度安排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解读,并试图找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1城乡不同的制度安排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现象,但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还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我国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在4倍左右,大大超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1.5~2倍的水平。第二,城乡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一般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革深入,该差距本应逐步缩小,为何反而扩大呢?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有着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同的制度安排。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2010-03-04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奠定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不利影响;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

2009-11-04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引致效应分析与对策选择

摘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长期存在且日益扩大,这种状况不仅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提高,制约内需的有效扩大,影响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甚至对社会稳定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分析我国城乡消费差异状况,分析其原因,寻找有效对策,意义深远,作用重大。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消费效应分析对策选择 Abstract:For many years,our country city and countryside inhabitant has expended the difference longstanding also expands day by day,not only this kind of condition affects our country city and countryside inhabitants quality of life whole enhancement,the effective expansion which in the restriction needs,affects welloff social the construct

2009-10-30

内生变量演化视角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探析

摘要:近年伴随农户收入的持续低迷,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本文提出运用内生变量演化模式解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运用内生变量演化模式中的生产函数、人力资本积累模式和家庭效用函数来分析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并且得出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调节的策略。 关键词:内生变量演化模式城市农村收入差距 Abstract:Recently,Accompanying the peasants income continue to get low,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ceasingly plays big.In this paper,submits to apply the pattern of endogenous variable evolution to make an explanation the reason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 our country,utilizes production function,accumulation

2009-10-30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阐明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进一步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差距问题在解放前就存在,但是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近几年不断呈扩大趋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接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要求中将“统筹城乡发展”位于首要位置。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意义更加重大。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其最终目标也就是想要通过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由此,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和新阶段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

2009-10-27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摘 要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着重从调整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农民素质、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和谐社会 提高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民收入长期低水平徘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1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1.1 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这种基础地位更为突出。一方面,解决占世界1/4人口的吃饭问题,不仅关系我国的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国际粮价的稳定,以致涉及中国与广大发

2007-01-24

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通常产生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降低或抑制非农产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的效果,从而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然而,人们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却观察到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对这种现象做出分析,可以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流动与差距同时扩大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农村流向城市、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为特征的劳动力流动规模和范围都空前扩大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迁移和流动人口为1.31亿。非户籍迁移的比重为65.1%,其中有49.1%是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从户籍状况看,城市非农产业就业人口中,33.8%具有农业户口,而在全部具有农业户口从事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中,有52.4%在城市。根据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调查,2004年农村外出一个月以上的劳动力达到1.03亿,其中4299万为跨省流动。与此同时,

2008-06-27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这已成为社会敏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着人民整体迈向小康社会的步伐,甚至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与党在十七大倡导的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相冲突。从我国目前城乡收入扩大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来看,缓解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就业环境、分配环境、国民教育环境、扶贫助困环境等。【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不利影响 对策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及不利影响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1)全国基尼系数快速扩大。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8,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的区间。如果考虑我国社会城乡二元分割的因素,再加上隐性收入、灰色收入、非法收入等因素,我国实际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超过0.5。(2)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快速扩大。1978—2007年,城乡居民绝对差距由209.7元增加到9645.4元,年均增325.4元;相对差距由2.57∶1增加到3.33∶1,年均增3%。

2009-05-23

深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1、逐步打破行业垄断,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为此必须逐步打破导致机会不平等的垄断体制,建立平等公开的、市场竞争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快对部分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消除市场进入歧视,创造平等、公平的市场参与环境,加强对垄断性高收人的调节和监管,规范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办法,强化收入分配的产权约束。2、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创造优惠的就业环境 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彻底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控制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的不合理规定,取消针对农民的不合理和不合法费用,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当前经济增长难以提供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加大政府投入,把提高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向能够兼顾效率、扩大就业的工程项目倾斜,以便为失业者和再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造合理的分配环境 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党的十七大指出,要“保护

2009-07-23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摘 要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着重从调整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农民素质、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和谐社会 提高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民收入长期低水平徘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1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1.1 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这种基础地位更为突出。一方面,解决占世界1/4人口的吃饭问题,不仅关系我国的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国际粮价的稳定,以致涉及中国与广大发

2007-01-24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

摘要:城镇和居民是构成我国的两大基本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社会的障碍,社会公正与稳定,不利于发展。准确了解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探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为现行对农政策的调整提供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与现实意义。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公共产品 对农政策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一)以货币收入来衡量的城乡收入差距,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表1来看,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703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 476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大。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3.11倍,城乡收入差距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 随后而至的农村经济改革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致使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80年代前期出现了不断缩小的变化。到1983年达到最低点1.82:1,随后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出现了10多年的不断扩大的过程,仅19

2006-02-07

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 Chen,Aimin ,2002,“Urbanization and Disparities in China :Challenges ofGrowth and Development,”China Economic Review ,13,407-411. Hussain ,Arthur,Peter Lanjouw ,and Nicholas Stern,1994,“Income Inequalitiesin China: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 ,”World Development ,22,12,1947-57. Kanbur,Ravi and Xiaobo Zhang ,1999,“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 ? Evolutionof Rural-Urban and Inland-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3to 1995,”Journal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7,686-701. Khan,Azizur R.and Car

2005-12-29

浅谈以家庭暴力罪为基点透析刑事和解制度

论文摘要 家庭是社会组织结构的细胞,是以婚姻、血缘及共同经济基础为纽带所组成的共同生活、共同居住的亲属团体。家庭内部关系的安宁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于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已深入人心,从而使得现代社会的婚姻家庭观念不免打上历史的印记,同时也给家庭暴力的形成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家庭暴力无疑是阻碍家庭内部关系稳定与和谐的绊脚石,它极大的危害着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和睦及社会的稳定。这个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因此,本文从犯罪学角度论述了家庭暴力的概念和犯罪构成,在分析其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透析我国家庭暴力的解决机制。因我国立法上的空白,还未将家庭暴力罪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入罪,且在其量刑的过程中出现了重罪归罪,轻罪免罚的情况,使得受害人的利益无法得到确实的保护,出现了权益保护缺失的真空状态。本文落脚点在于对家庭暴力罪的诉讼形式进行研究,摸索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此问题的法律机制。论文关键词 家庭暴力 诉讼模式 刑事和解一、家庭暴力现状我国现行法律中未对家庭暴力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只是根据犯

2014-04-20

试论打击防范家庭暴力犯罪的调研报告

论文摘要 家庭暴力犯罪时有发生,破坏家庭和睦,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家庭暴力犯罪有家庭性、隐蔽性、模糊性、持续性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存在的特定原因,可以从完善立法、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加强家庭文化道德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等方面打击防范。论文关键词 家庭暴力 宽严相济 宣传教育近年来,花都区涉及家庭暴力犯罪案件频繁发生,主要涉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非法拘禁、遗弃、强奸、强制猥亵儿童、重婚、抢劫等犯罪,不仅直接威胁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据统计,花都区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故意伤害、故意杀人案件有6宗6人,非法拘禁案件有2宗2人,重婚案件有1宗1人,遗弃案有1宗1人。 家庭暴力犯罪是指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身心健康(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暴力犯罪。家庭暴力主要发生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肉体伤害、精神折磨和性侵犯等暴力行为。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中国30%的家庭存在一定的家庭暴力行为,90%以上的是男性进行施暴,16%女性承认曾经遭受过暴力。全国每年约40万个家庭解体,其中四分之一的根源

2014-05-27

试论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的保护

论文摘要2001年新婚姻法出台,增加了关于家庭暴力的禁止性规定,从此家庭暴力从过去被人们认为的“家事”走向社会干预层面,显示了社会的一大进步。但近年来,我国家庭暴力现象却依然逐年增多,且由隐蔽型向社会公开型的转变速度令人震惊。近日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庭暴力案,更是引发了公众的广大关注和讨论。如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制止、遏制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现象的对策已是刻不容缓。论文关键词家庭暴力妇女权益法律救济家庭暴力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近年来,我国家庭暴力问题呈不断上升趋势,据全国妇联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2.7亿家庭中,有8100万个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约在全国家庭总数的30%,且施暴者90%是男性;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解体。大量的家庭暴力事件不但导致受害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家庭解体,更严重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重要一环就是促进亿万家庭的稳定和谐。本文试就家庭暴力的法律概念、危害及预防与对策进行研究探讨。一、家庭暴力的法律概念西方国家的一些学

2014-08-04

关于反家庭暴力的刑法思考

摘要家庭暴力是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随着家庭暴力案件的增多,传统观念中的“私领域”已影响到了整个社会。家庭暴力与犯罪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本文着力于从刑法的角度分析家庭暴力,分析家庭暴力的成因、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及相关刑事立法,并提出关于家庭暴力的刑事立法构想。关键词:家庭暴力刑法构想“私领域” 一、家庭暴力的成因第 一,家庭暴力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我国目前社会机制转型有密切关系。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中,政治体制的改革也正在进行,旧的婚姻家庭观念尚未完全消除,转型期的新的婚姻家庭观念尚未完全形成,造成两种观念的脱节,同时摩擦不可避免并常胜冲突,直接诱使家庭暴力产生。第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大,外部环境的压力影响了家庭生活的和谐丁一些人因为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会压力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导致家庭暴力频发。第三,性格是影响家庭暴力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性格乖僻、性情暴躁的人更容易实施家庭暴力,他们一

2012-11-19

家庭暴力的法律浅析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活着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和威胁,而且还破坏家庭的稳定和安宁,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因家庭暴力所导致的离婚案件及相当一部分人身伤害刑事案件不断增多。而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法律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已经日益成为我国法律工作的热点。本文试从法律角度就家庭暴力的概念、特点、成因、对策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家庭暴力的法律概念 目前我国对家庭暴力尚无统一概念。大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强暴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家庭暴力行为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而第4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宣言》中,将对妇女的暴力定义为:身体暴力、性暴力和心理暴力。从我国婚姻法及司法解释中规定来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只相当于《宣言》中的

2011-02-07

论家庭暴力救济

论文关键词:家庭暴力救济论文摘要:家庭暴力对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家庭成员造成严重损害,必须予以制止,但我国目前尚无防范救济体系。因此,有必要对家庭暴力的救济进行研究。近年来,关于家庭暴力的报道越来越多,现状之惨烈,后果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其不仅严重损害了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而且破坏了家庭的稳定与幸福、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和发展。因此,对家庭暴力进行有效救济,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婚姻家庭中的焦点。一、家庭暴力现状考察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家庭暴力的调查和投诉均反映出家庭暴力的严重性。1995年国务院《中国妇女的状况》白皮书公布:全国2.67亿个家庭,离婚率1.54%,约40万个,其中1/4起因于家庭暴力。2000年全国妇联系统来信来访分类情况统计中,婚姻家庭类投诉和咨询约占总数的50.3%,其中反映家庭暴力的案件占该类投诉总数的15.5%。《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问题公众调查”显示:11.2%的女性曾挨过丈夫的打,全国妇联信访处1995年共收到要求保护妇女权益的信件128,900件,接待此

2010-04-01

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研究

摘要:通过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所救助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是国际上通用的防止家庭暴力对妇女造成和继续造成伤害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受虐妇女庇护所的正常运行需要立法、司法、社会意识、理论制度、运作机制等良好社会环境作为其有效支撑。我国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所现状令人堪忧,只有为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所构建其正常运行所需平台,才能发挥其应有功效。 关键词: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平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妇女人权意识的觉醒。对妇女家庭暴力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逐步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问题已成为一个跨越国界、意识形态、阶级、种族和少数人群体的全球性难题。针对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问题许多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制度并在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司法实践中运用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北京95“世妇会”后,家庭暴力问题才逐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国至今还没有反家庭暴力的专门立法,现存的有关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笼统,难以操作,导致实践中对受虐妇女的保护和救济力度不够。不可否认,截止到目前我国仍处于反家庭暴力的初级阶段。 一、我国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现状 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2

2010-03-20

家庭暴力女性被害人恶逆变犯罪的处遇

【摘 要】被害人“恶逆变”犯罪,就是指被害人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不当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后,在不良心理的支配下和其他因素的推动下,促使被害人从心理到行为的逆向变化,亦即从被害者向害人者方向的转化,从而导致的犯罪。 【关键词】家庭暴力 女性 犯罪 一、概述 女性被害人是恶逆变犯罪的高发人群,在女性犯罪人中犯罪前有被害情节的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在家庭暴力中属于主要被害群体。女性感情丰富、细腻而脆弱,容易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当长久的情感压抑无法得到解脱时,往往会出现在再次被害时或被害后因为情绪的波动情感的扭曲而不计后果地实施犯罪行为。当女性遭受家庭暴力侵害以后,心灵上有了巨大的创伤,需要周围人的安慰、帮助。而现实生活中,当事人往往因此而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冷漠和遗弃,有的甚至被家里扫地出门,变得生活无着。而这时的她们又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心灵的煎熬中,她们的“善”慢慢消失,而“恶”却悄然生长,从而完成了一个由受害人变为加害他人的心理上的逆变过程。 二、正当防卫和“受虐妇女综合症” 女性主义认为,刑法中传统意义的“防卫”是以男性在特定情形下的合乎情理的反应的经验

2010-03-19

司法的功能与反家庭暴力立法——以家庭暴力的司法介入为视角

论文关键词:司法功能 家庭暴力 民事司法救济制度论文摘要: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间的一种违反法律与善良风俗的暴力行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癌症”。推动家庭暴力防治专门立法、发挥司法资源的功用、全面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成为当务之急。文章根据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状况,指出我国司法介入家庭暴力的现实路径。一、 “围城”难进:司法介入家庭暴力机制的掣肘(一)我国反家庭暴力相关立法现行法中涉及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处罚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例如,2001年修改的《婚姻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家庭暴力受害人 自力救济的途径 ,明确了公安、司法部门在反家庭暴力 中的职责,标志着我 国已经开始依法治理家庭暴力。修改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也明确了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的救助措施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000年 3月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这是我 国第一部反对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此后 ,四川、宁夏等省市自治区人大

201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