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山东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信息系统

来源:投稿网 时间:2022-08-18 23:52:06

智能监控网络建设成效。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分中心和区域站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物灾害预警、快速反应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85%、90%、95%以上,各区域站对突发性重大农业生物灾害的有效控制能力达到1000hm2/d以上,病虫害损失恢复率比以前提高5%,灾害损失降至3%以下。

4.1趋于完善的测报系统。

全省已建成省级地区病虫害监测分中心1个,国家级作物病虫害区域检测报告站51个,省级重点检测站85个,乡村监测点600个。同时,由于病虫害检测手段的提高和病虫害预报的准确性的提高,病虫害预报的准确性从项目实施前的85%提高到95%以上。与此同时,我们将加强与新经济实体的合作,在新兴经济体承包的土地上建立基层病虫害监测点,并聘请具有一定病虫害控制经验的植物保护技术人员担任基层监测点的测试人员。各级植物保护机构的植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应进行病虫害检测和报告,对防治技术进行培训,探索建立互助服务模式。结合国家植物保护工程和山东省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完成121个病虫害监测站(点)的建设,完善基层检测人员的配备,提高基层监测的智能水平。

4.规范数据采集。

每个智能监测站都配备了各种智能病虫害监测工具和田间气象设备,包括智能病虫害情况报告灯、害虫自动诱导监测仪、智能孢子捕捉仪、田间小气候自动监测仪、土壤环境自动监测仪、病虫害实时高清图像监测设备和病虫害监测智能网关、太阳能电源系统等,完善系统测量报告点。除各种自动监测设备外,每个县级病虫害监测站还建立了5~10个系统测试报告点,每个点设置1名农民测试报告员,每个农民测试报告配备一个田间病虫害监测数据调查仪,定期,根据测试报告调查规范进行病虫害系统调查,并报告病虫害现场系统调查数据。通过植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103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进行了分级标准,对29种作物病虫害的检测技术标准进行了技术标准,对36种动态模式进行了报告。病虫害检测和报告调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省级标准进行,大大大提高了病虫害调查数据的规范性、代表性、可比较性和科学性。

4.3网络化的数据处理。

山东省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信息系统与国家系统实现了无缝连接。目前,全省有害生物模式报告涵盖粮食、棉花、油、水果、蔬菜病虫害和天敌,建立了70种病虫害模式报告。在全省所有报告模式报告中,90%通过山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系统向省级站报告。该系统的使用解决了病虫害调查数据传输方式多、混乱的问题,提高了传输速度,提高了时效性,实现了资源共同繁荣,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在2017年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山东省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分析预警系统的功能。根据《关于2018年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关于调整省级重点检测站病虫害监测报告任务的通知》,系统覆盖的任务范围得到全面丰富,山东省目前所有的病虫害监测数据报告任务基本纳入系统,大大提高了病虫害检测数据报告填写、总结分析的效率。

4.4多媒体信息。

随着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媒体的普及,微信官方账号山东植物保护充分利用了260多个服务信息,如植物保护情况和260多个服务信息,并在12316平台和山东农业信息网络上进行了19次预测,介绍了70多种作物的重要性、突发性病虫害和新病虫害的预测和控制实用技术。微信预报已成为山东植物保护工作为农业服务的重要窗口,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同时,综合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和理解各种形式的病虫害信息,提高信息传输速度,确保预测信息的及时性[2]。

5存在问题。

5.1需要提高智能化程度。

智能监控网络核心架构每一层的技术接口,协议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同时,智能监控设备类型单一,智能化程度不够[3]。如蛀虫基于性诱因的害虫设备较多,小害虫较少,存在重复计数现象。受技术和设备条件限制,仍需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准确性。

5.需要加强运行维护。

项目完成后,运行资金普遍缺乏,影响了功能的发挥。我国传感器,特别是高端传感器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低,传感器然较低,传感器的采购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个人监测站完成后管理不到位,设备损坏,无人管理,无法正常工作;同时,测量和报告系统存在电池电源能力差、持续雨天电源不足、运行不稳定、故障率高等问题。

5.3使用数据的难度。

目前,部门之间的物联网数据共享不足,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无法进行大数据的有效分析和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能监控网络的实际效果。

5.4支持不足的人才队伍。

一般缺乏既了解信息技术又了解农业植物保护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测试和报告网站没有全职信息人员,他们基本上是兼职人员。他们缺乏计算机网络信息知识和技术,因此缺乏技术支持。

6对策

6.1建立健全推进机制。

建立健全智能农业建设机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我们将协调和协调各行业的资源,如智能、农业信息和平台,形成一个联合力量建设农业物联网,并促进建设智能农业在山东省更大的努力[4]。

6.2加强网络运行保障。

省、市、县财政部门应当将智能网络运营成本纳入预算,每年提供项目运营资金,确保项目正常运行,配备专人维护设备,及时解决问题,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6.3加速软件设备研发。

注重经济实用的农用传感器、电子标识、专家智能决策系统、系统集成与开放平台技术、数据自动采集与发送、自动控制装置开发、大数据管理与挖掘、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研发等,针对智能测报系统存在的识别不准确、重复计数、电池电能差、兼容性差等问题,提高监测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