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

孙秋望月; 高鹏飞; 王晨星; 宋晓萌; 丁旭; 李怀奇; 武和明; 吴煜农; 袁冶; 叶金海; 李中连 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疾病研究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江苏南京210029;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通过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探讨制备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合理性及稳定性;并对临床上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的供区及受区术后恢复情况等进行随访,评价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例中国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记录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的数目、分布、部分层面血管外径及各段血管长度;同时对16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重建,皮瓣面积3 cm×4 cm~6 cm×8 cm。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受区臃肿度,供区功能恢复,术后吞咽及语言功能情况。结果:6例下肢标本共测量记录到腓肠内侧动脉穿支14条,平均2.3条。小腿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平均距腘皱褶下缘(9.15±4.05)cm,距后正中线(2.82±0.91)cm,源动脉起始处外径平均为(2.11±0.17)mm。血管蒂总长度平均为(12.61±3.15)cm;16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2例发生血管危象并部分坏死,2例失访(术后随访10~47个月,平均24个月)。2例皮瓣移植发生血管危象伴部分坏死病例未纳入随访。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存活率较高,供区影响小,组织量适中,受区外形不臃肿,质地、弹性良好,吞咽、语言功能均无明显影响。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穿支数目及分布稳定,血管蒂长度及管径完全满足游离皮瓣移植要求,供区影响小,组织量适中,皮瓣受区不臃肿。结合其解剖稳定性,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中小型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注: 保护知识产权,如需阅读全文请联系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