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中国西北新生代犀牛古生态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Dana; BIASATTI; 王杨; 邓涛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地球、海洋和大气科学系; 国家高磁场实验室; 塔拉哈西FL32306—410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44; 暨南大学生态学系; 广州510632;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摘要:根据牙齿釉质的全样和系列碳、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甘肃临夏盆地25~2.5Ma期间犀牛的食性和环境。其结果支持先前根据牙齿和头骨一肢骨形态做出的一些推断,并对部分属的古生态提出了新的看法。同位素结果支持如下的推断:晚渐新世的巨犀Paraceratherium生活于森林环境,而与其共生的异角犀Allacerops栖息地相对开阔,食性特化程度低;中中新世的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在开阔领地上取食草本植物,而同时代的奇角犀Alicornops在森林环境中具有更特化的食性;晚中新世的副板齿犀Parelasmotherium在开阔的稀树草原上取食草本植物。与先前认为无鼻角犀Acerorhinus和额鼻角犀Dicerorhinus生活于森林化环境的推断不同,数据指示这两种犀牛也生活于开阔的稀树草原环境。同位素结果未能得出伊朗犀Iranotherium的确切生活环境,但支持先前认为它特化为C3草本植物取食者的推断。研究结果也显示大唇犀Chilotherium在晚中新世的大多数时间内是森林生活者,但其在晚中新世末期占据了更开阔的环境。此外,分析结果与先前的推断一致,即上新世的山西犀Shansirhinus和更新世的披毛犀Coelodonta是开阔生活环境中的食草者。最后,碳同位素数据支持在此项研究中的所有犀牛都是纯C,取食者,确认C。植物不是临夏盆地25~2.5Ma期间植被的重要成分。

注: 保护知识产权,如需阅读全文请联系古脊椎动物学报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