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内镜下治疗延迟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孟令宽; 陈东风; 傅鑫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 重庆400042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术后延迟性出血的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08年6月-2018年6月因消化道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而发生术后延迟性出血的76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在每例发生术后延迟性出血的患者的治疗期间,选择在同等条件下经内镜治疗术后未发生延迟性出血的患者中,选取76例样本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以下相关因素:①患者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和抗凝剂服用情况;②病变相关因素:病变部位及大小、生长方式和组织类型;③操作相关因素:操作者熟练程度、手术时间等因素。结果 10年内该院发生术后延迟性出血的患者共76例,占全部内镜下治疗患者人数的1.25‰。术后延迟性出血多见于男性,且年龄普遍较大。基础疾病的存在,如肝硬化、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影响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以及凝血因子生成的相关疾病,增加了患者术后延迟性出血的风险。术后延迟性出血在结肠中的占比最高,病变大小与术后延迟性出血存在正相关,直肠、胃底等双重血供部位增加了其风险。相对于间质瘤、炎性病变和平滑肌瘤等病变,腺瘤性病变术后延迟性出血的风险最高。随着手术时间增加,发生术后延迟性出血的风险不断增加,这同时与术者的熟练程度关系密切。结论基础疾病、病变部位及大小、组织类型、手术时间及术者操作者熟练程度是内镜下治疗术后延迟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注: 保护知识产权,如需阅读全文请联系中国内镜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