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川辐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改良演化

蒋云; 张洁; 宣朴; 杜文平; 陈谦; 张军; 王颖; 郭元林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成都610061;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成都611130;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 成都610061; 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 四川内江641200

摘要:【目的】研究川辐系列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进展情况,为今后的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分析了本单位先后育成的8个川辐号小麦品种在区试中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并于2016和2017年在成都市对上述品种进行了2年的农艺性状调查,对各性状的演变情况进行了线性拟合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区试数据显示:随育成年份推移,品种产量水平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25.39kg/hm2.年育种进度平均0.56%;千粒重缓慢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变化;容重、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均趋向降低。②农艺性状调查表明:随育成年份推移,川辐系列小麦品种的灌浆期呈延长趋势,导致了全生育期相应延长;株高呈上升趋势;穗发芽抗性育种进度几乎为零,加强其筛选力度是进一步提高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方面。⑧品质指标与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总体上呈负相关,未来要加强产量和品质互作的遗传理论研究。【结论】川辐系列小麦品种和四川省小麦品种的整体育种进度较为一致,育种成就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克服了条锈病生理小种改变导致的产量下降。诱变技术作为刨造和提高变异的有效手段,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注: 保护知识产权,如需阅读全文请联系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