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严密的逻辑思路 完整的就业理论——关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写作思路的探究

佚名  2015-03-19

论文摘要:凯恩斯的《通论》是一部宏观经济学名著。本文尝试透过其内在逻辑,探究其颇具特色的写作思路:以就业理论为核心,而其他四个理论(有效需求理论、三大心理规律、乘数原理、工资与物价理论)则是为了使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作的理论铺垫,最终又回归到就业理论。《通论》开拓性地构建了完整的就业理论,对应对经济危机、启动经济发展尤其是促进就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论文关键词:凯恩斯,通论,就业理论,写作思路

一、严密的内在逻辑:开拓性地构建了完整的就业理论

在经济发展史和经济学说史上,人们面临过多少次经济危机而无能为力,人们面对着多少失业者而无可奈何,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以及危机来临时的大规模失业,经济学家们一直没有开出有效的处方。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给了凯恩斯千载难逢的研究范本,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此后经济学界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凯恩斯主义,甚至出现了“凯恩斯”革命,并成为西方经济学界一个流行的研究主题。《通论》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以应对经济危机为主要使命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被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开拓性著作。而笔者认为,我们在看到《通论》开拓性地构建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的同时,还要看到《通论》开拓性地构建了完整的就业理论。《通论》主要包括了六大理论:有效需求理论、就业理论、三大心理规律、乘数原理、工资与物价理论和危机理论。通观《通论》,透过其严密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有效需求理论是《通论》的逻辑起点,就业理论是其核心理论,而其它四大理论是以就业理论为核心展开,并最终回归到就业理论,《通论》所构建的就业理论是非常完整的,而且是开拓性的。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这六大理论之间的关系:

首先,凯恩斯在《通论》开篇就批判了“经典学派”为代表的萨伊对充分就业所做出的假设,指出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他认为,这种未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影响需求的因素又是三大心理规律,因此《通论》对三大心理规律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如何使就业达到充分状态。

其次,凯恩斯在描述边际消费倾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乘数理论,认为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便能够增加收入、产量和扩大就业量。

再次,凯恩斯的工资理论解释了工资的变动可以调节就业量的变动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在总需求得到不断满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物价理论描述了货币数量对物价的影响,凯恩斯认为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货币数量的增加不会引起物价的上涨或者只会引起物价小幅的上涨。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可以通过“半通货膨胀”政策以增加就业,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最后,凯恩斯在其危机理论中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而要使经济走出萧条走向繁荣就不能使用高利息率,而只能采取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低利息率政策,才能增加就业量,促使经济走出萧条,最终促进经济全面复苏。

二、四大理论支点:严密构建完整的就业理论

(一)三大心理规律:未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初始原因

凯恩斯的《通论》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的,它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

论,他认为,他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作的错误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非自愿失业”。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通常存在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又是三大心理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未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初始原因是三大心理规律。

“有效需求”就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消费,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随之增加,而且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经常引起需求不足。这是造成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为此,就需要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借此扩大就业量。而需求包括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于是凯恩斯转向了三大心理规律的分析。

对于消费物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物的需求,则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因此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灵活偏好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规律描述的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每一收入的增加用于消费的部分是越来越少,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用曲线来表示就是资本的边际效率曲线,它表明投资量和利率之间的反相变动关系,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小,反之亦然。而灵活偏好指的是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牺牲以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它可以同时满足三类不同的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对消费物的消费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不断减少,对投资物的消费是由于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而不断下降,而由于灵活偏好,使得人们宁愿把货币持有在身边而不去消费。因此,凯恩斯的结论是:增加收入,降低利息率,扩大投资,以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这也是本文笔者所论述的一方面:三大心理规律的描述是为了解决就业理论中使就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凯恩斯的危机理论认为危机的发生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

(二)发挥投资乘数作用:实现充分就业的基本手段

投资乘数理论是凯恩斯在边际消费倾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投资乘数是指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当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数倍。边际消费倾向于乘数之间的关系是: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的值也越大。“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于1,那么投资量很小的变化就会引起就业量很大的变化,同时,只要增加很小的投资就能达到充分的就业,反之,如果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趋近于零,那么投资量很小的变化不会引起就业量较大的变化,所以要想形成充分就业的局面,需要投资的大量增加”。因此,凯恩斯在《通论》中实际上是把投资乘数理论作为与总投资量和总就业量之间的一个桥梁,由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就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而要使就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就要千方百计增加投资,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增加收入,扩大总需求,增加就业量。因此,凯恩斯在《通论》中有非常鲜明的观点:应对经济危机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千方百计增加投资,通过投资乘数作用,可以使经济走出萧条,走向复苏,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三)工资与物价:影响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

《通论》中一个基本观点是:工资与物价是影响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凯恩斯主张,应对经济危机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调整工资与物价来实现充分就业。

传统的古典学派代表庇古在《失业论》中认为,工资的变动可以调节就业量,即降低货币工资可以刺激总需求,进而增加产量和就业量。但凯恩斯却认为,工资的变动对调节就业量并非是良策,因为传统的古典学派忽视了降低工资增加就业量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在总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工资的下降可以从企业和工人两方面来看,从企业方面看,工资下降,使得企业成本降低,从而扩大生产量,增加产品供给;从工人方面看,工资的下降使得一部分工人用于消费减少了,这样企业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就不能被消费者全部消费掉,导致产品的积压,即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三者不变),工资的下降不会促进就业量的增加。所以,较大的生产量和就业量的增加要在总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此,凯恩斯的工资理论解释了工资的变动在调节就业量上是有条件的。

凯恩斯的物价理论描述的是货币数量对物价的影响,而货币数量对物价的影响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是否处于充分就业。凯恩斯经过分析后认为:当就业小于充分就业状态时,此时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失业和闲置资源,产出低于整个经济能够达到的水平,可以说货币数量增加,物价不受影响。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有效需求增加,生产扩大,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和劳动力逐渐减少,生产达到了瓶颈状态。这时货币数量的增加,一部分使物价上涨,一部分还可以促使产出和就业增加。这也就是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情况。当就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社会上已没有闲置的资源和劳动力,商品的短期供给曲线逐渐趋近于零,这时“如果(以货币衡量的)有效需求继续增加,货币工资必定随工资品价格的上升而作同比例的上升”,这时就是真正的通货膨胀。因此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在就业达到非充分就业状态之前,增加货币量,降低利息率,可以通过“半通货膨胀”政策增加就业,使就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应对经济危机:实现充分就业是核心目标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我们历来习惯用利息率上涨来解释危机现象,利息率的上升虽然有时会使事态变化,甚至引起危机,但我认为危机的起因不在于利息率的上升,而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危机发生在繁荣后期,按凯恩斯的解释,是由于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作了过分乐观的估计,甚至资本物逐渐增加,生产成本逐步提高,利息率上升,也不能阻止投资的增加。当失望来临时,人们对未来收益骤然失去信心,灵活偏好大增,利息率上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加上利息率上涨,会使投资量减退得异常厉害。投资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总就业的大幅度降低。而经济危机又有周期性,一般在3~5年,这是由于一方面资本边际效率的提高,要以资本物恢复稀少为前提;另一方面是由于存货的原因。因此凯恩斯在政策上提出经济要走出衰退,需要的是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降低利息率,这样才能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量,使得就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尽管凯恩斯在《通论》中形成了自己的三大心理规律理论、乘数理论、工资物价理论和经济危机,也提出了调节人们心理预期、调节工资与物价、增加投资等一系列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措施,但《通论》贯穿了凯恩斯的基本思想:应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各种对策措施,都要围绕和服务于一个核心目标——实现充分就业。

从以上四个理论与就业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凯恩斯在论述和分析这四大理论(三大心理规律、乘数理论、工资物价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时紧扣就业理论这个核心,并最终服务于就业理论这一核心目标的,每个理论在分析完以后提出的政策目标都是使就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凯恩斯的《通论》的写作思路是以就业理论为核心展开,又最终回到就业理论。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