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广东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探索

丁昆 胡标 戴蓉  2012-11-05

【摘要】 大学生社团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着重分析了广东省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新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思想理念、体系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建立广东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机制,以及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建设

2005年1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大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学生社团作为繁荣校园文化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历史

高校学生社团在我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的高等学校的学生社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当时的青年学生可以通过集会、演讲、办报、发传单等方式抗议日本、俄国在我国东北地区发动战争。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团的悉心指导下,我省高校各类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极大地繁荣了我省校园文化和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猛,学生社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我省众多的学生社团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学术理论研究类,如邓小平理论协会等;体育健身类,如篮球协会等;文学艺术类,如文学社等;科技创新类,如环保协会等;社会实践类,如义工协会等。为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高校学生会曾设立“社团部”,专门分管社团事务,1985年暨南大学率先设立“社团联合会”接管社团事务,使得社团得以从学生会系统中独立出来自主发展。而近几年来,省内各高校纷纷撤“社团部”,转设“社团联合会”,尤其是在2005年,广东省学生联合会设立了一个新的部门——社团部,大力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使得学生社团日益成为构建“一体两翼”、繁荣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

二、广东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新特点

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广东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进步,我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精彩纷呈较之以往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学生社团多样化趋势明显增强

主要表现在社团类别和数量增多,涉及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军事等等领域,以及会员人数越来越多,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学生。同时,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形式多样,更能反映和满足会员的需求。

(二)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许多社团在走出校园,开展社会活动的同时,也积极与社会上一些企业加强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专业优势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的经费资助。许多社团积极广泛地接触社会,借助社会力量,扩大社团的活动范围,提高社团的层次,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新时期高校社团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走社会化的道路。

(三)社团内、外部管理日益成熟

良好的管理给予社团进一步发展的更大保障,各个社团都有自己独立的章程和管理条例。有的学生社团还聘请了指导教师,这对于提升社团活动的水平和层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外部管理来看,许多高校团委成立了专门的社团联合会,对本校社团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四)网络化社团的逐渐形成

由于现代通讯方式的变化和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沟通的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讯沟通和网络沟通逐渐取代面对面的沟通,有些社团甚至通过QQ群和MSN等网络聊天工具的群聊功能取代常规的部门会议等。

三、当前我省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省各校的社团建设整体趋向是积极的,但或多或少还存在些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是因为学校本身原因造成的,认识到了就可以克服掉,如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生干部没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社团活动形式单一等;但大部分是属于共性问题,如不从深层次加以剖析和解决,高校社团建设始终不能有根本性的突破,达到高标准的育人要求。

(一)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会员流动性过大

有些社团章程、工作计划都没有,负责人分工不明确,仅凭一腔热情在维持,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需加强。[2]学生只要交纳了一定数额会员费,就可加入;离开社团更是自由。社团干部走马灯似的换了一茬又一茬,普通会员甚至退出都不宣布就销声匿迹了。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思想不能保持连续,更谈不上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了。

(二)社团骨干不精,整体素质不高,后备人才培养不力

有的社团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负责人素养较差,内部不够团结,对一些问题的决策,往往形不成统一的意见,造成了极大的精力“内耗”,导致活动缺乏创意,质量不高,无感召力,久而久之,使社团处于瘫痪状态,甚至自行解散。同时,社团的核心成员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活动怎么样,而忽视了下一任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造成接班人才青黄不接,社团的管理理念及资料档案等得不到承袭,以至于这些核心成员退出后,整个社团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

(三)社团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建设深度鲜有提高

现在,各高校学生社团的教师指导力量主要来自团委,或者由团委、社团会员出面,邀请了专业人士(校内专业教师或校外有关专家)担任指导教师或者顾问。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有专业人士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一力包揽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另外,目前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关键所在。

(四)社团建设经费不充裕,活动策划难以变成现实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发展迅速,但社团活动质量一直徘徊不前,究其原因,经费缺乏是制约发展的直接因素[3]。据了解,社团经费主要来源有:①从校团委的行政经费中拨划,这部分经费一般都是上一年度团委报计划给学校,其总量并不少;②通过收取会员费获取,但作为学生,所能收取的会员费一般是象征性的;③拉取企业的赞助费,社团搞活动时一般会有选择地与企业合作,通过某些条件来收取赞助费,但并非每个社团都能拉到企业的赞助,使得社团干部为了策划的活动免于流产而在无奈中自己垫钱搞活动。

四、建立广东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要真正地、全面地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建设符合团中央所倡导的学生社团,必须硬件和软件结合,着重于软性环境的建设,治标兼治本,力求构建出能使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 加强和规范学生社团的管理,推动社团可持续发展

1.社团管理要遵循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基本原则

社团管理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这是新形势下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社团的地位,明确社团与学校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对社团的组成、运作、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团干部的培养考核、社团指导教师的选拔与待遇等进行规范,用制度和条例保证社团的发展。

2.要组建专职管理和服务社团的机构,加强社团间的交流

与共青团、学生会等正式组织的建设相比,我国高校的社团组织建设显得十分薄弱。要建立全国性的社团管理、指导性的组织,要像建设全国学联、省学联一样,建立全国社团联合会、省级社团联合会,由这些组织对全国及各省市的社团进行管理和指导,为各高校学生社团的交流提供平台。当前社团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要进一步开放对社团的管理中的限制因素,使学生社团的活动不仅局限于校园内,更可以将社团拓展到校外,与社会接轨。

(二) 创新社团发展机制, 促进社团可持续发展

1.建立社团团建制,建设社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高校党委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的领导,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4]根据需要设立的社团支部委员会,要完善社团团组织各项职能,确保社团团组织在社团工作中的核心作用;要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规章制度,密切配合会长全面管理社团事务,参与社团重大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的全过程;要探索社团团组织团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并纳入学生综合考评体系,建立社团团工作和团干部的评优激励机制并列入全校年度评优体系。

2.加强社团的专业建设,提升社团发展质量

在推进社团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促进社团的专业建设,其目的是提升社团发展的质量,使社团文化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和超前性,使社团办得更细,更专业。譬如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等,在这样的社团里,大家志同道合,请指导老师也相对容易。这样,社团的亲和力、感召力和知名度得到了提高,社团发展也就具备了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3.实行社团导师制,指导社团健康发展

社团的指导教师不仅具有专业指导和活动管理的职能,而且具有育人职责,从而将社团指导教师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5]。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社团文化的品质很难快速提升。社团导师制应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校团委具体组织实施,社团可以在校内外自主聘任或委托学校聘任兼职指导老师,初步人选确定好之后,由校团委审核同意,报学校聘任。学校明确指导老师职责和要求,规定相关的待遇和福利政策,严格进行岗位绩效考核,每年组织一次优秀社团指导老师评选,颁发资金和荣誉证书,落实相关奖励政策,对不能履行职责的老师,学校根据情况予以辞聘或提前解聘。

4.建立社团星级评估体制,完善奖惩制度,大力培养精品社团

通过建立社团星级评估激励机制,树典型、创品牌,促使社团持续健康发展。星级评估从社团各方面情况进行考评量分,将社团划分为五星、四星、三星、达标和不达标五个档次。社团星级采用动态管理,每学年度评选一次并公布评选结果,校团委对被评为五星级的社团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且在校级各项评优中优先考虑,对被评为三星级以上的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及表现突出的会员分别给予相关的表彰奖励;对于不达标社团限期进行内部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社团予以撤销。学校对星级社团在场地、经费、设备申请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发挥星级评估“指挥棒”作用,促进社团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5.依靠社会力量,积极走出校园

高校校内资源在一定的时期是有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无穷的,社团持续发展的思路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从深度和广度上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具体的做法有:①与企业、公司、行业协会等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智能、技术、经济和人力资源等领域广泛交融和资源共享;②与地方政府部门联系建立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③聘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担任社团的顾问、指导老师,邀请他们前来校讲学、指导等;④与其他高校社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前往参观交流社团工作经验,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社团工作的思路,通过实践逐步形成自身工作的特色。

除了加强上述社团软件治理外,还应加强其他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加强活动项目建设等常规软件建设;加强其他硬件建设,如增加社团活动资料、修建社团活动场所、购买社团活动器材等等,以构建新时期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结束语

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健全的动态过程,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创造性地建立适合我省校情的长效机制,才能最终实现我省社团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以美国哈佛大学为研究实例[J].青年研究,2005(4):46-48.

[2]戴育滨.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5):20-25.

[3]高芳放.高校学生社团经费开源与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07(18):90-91.

[4]刘燕京.加强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12-15.

[5]夏建国,邓丹萍.社团导师制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4):70-75.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