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析苏南地区女大学生的幸福指数调查与浅析

王黎  2012-09-21

论文摘要:通过对苏南地区9所高校女大学生的幸福指数调研,发现总体情况良好;但是,受社会、学校、家庭、朋辈及其自身因素的多重影响,女大学生的幸福指数有待提高。建议从优化社会成长环境与生活教育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入手,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幸福指数。

论文关键词:苏南地区;女大学生;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是衡量幸福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当前,社会、高校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其学习、生活等方面关注的却很少且不深入。如何引导女大学生优化生活方式,提升幸福指数,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显得非常迫切且意义深远。

一、研究方法

课题组对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和常熟理工学院等9所苏南地区高校女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有效回收率为95.2%。此外,课题组还对抽样框内约120名在校女生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苏南地区女大学生幸福指数较高。1%的女大学生认为现在拥有的幸福指数是0~40(现在的生活过得很不幸福);3%的女大学生认为现在拥有的幸福指数是40~60(现在生活过得不幸福);46%的女大学生认为现在拥有的幸福指数是60~80(现在生活过得一般);42%的女大学生认为现在拥有的幸福指数是80~90(现在生活过得幸福);其余8%的女大学生认为现在拥有的幸福指数是90~100(现在过得很幸福)。不难发现,50%的女生认为学习生活幸福,但是却有46%的女生认为“现在生活过得一般”,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女生感到不幸福。

三、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访谈及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影响女大学生幸福指数的因素很多,从学校和其自身角度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必要的生活教育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但是,系统的生活方式教育至今未能贯彻到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事实上,国内外高校关于“通识教育”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对女大学生教育管理产生了较好作用,但还不理想。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以“三观”教育代替生活教育,缺乏对学生幸福程度的关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必须重建生活方式,教育则责无旁贷,它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为学生建立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大使命。

2.缺乏务实的就业保障

随着社会进步、观念的转变以及劳动保护机制的不断完善,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在本次调查中,还是有很多女大学生表示:与男大学生相比,女生的就业竞争力普遍较弱,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往往偏向于选择男生。求职时遭遇到“性别歧视”的现实经历还时有发生。可见,女生在生理条件上具有一定的劣势,“男性优先”也常常会出现在招聘信息中,女生就业难也是不争的事实。就业领域的这种“重男轻女”现象也会让女生的求职之路走得尤为艰难。她们寒窗苦读多年,希望毕业后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可要赢得一个实现价值的机会并不容易。

3.缺乏丰富的课外活动

大学期间是女生全面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不仅能让女生获得专业知识,还能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调查显示,很多女生表示平时只是认真上好专业课,而对课外活动没有兴趣。能在认真上好专业课的同时,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和各类比赛的女生只占21%。事实上,女生对校园文体活动的参与度普遍不高。目前,很多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普遍存在参与率低、质量不高、组织不力的现象,老套、陈旧的活动比比皆是,无法吸引女生的积极参与。当然,女生对参与课外活动的实践意义重视程度不足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4.缺乏及时的自我解压

在竞争压力颇大的苏南地区,近年来“毕业等于失业”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女大学生迫于参加各级各类证书考试,甚至是非本专业的证书。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使其人际交往、课外活动、日常消费、爱情婚恋等方面也难以平衡。随着学校、家长、亲友及朋辈对女大学生期望值的增加,不少女生急于证明自己,对成功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证明有更加强烈的渴望,因而压力也更加沉重。然而,她们生性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抗压力也相对脆弱,调适高强度学习压力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很多女生不善于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以致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情境下,甚至出现强迫、焦虑等状态。

5.缺乏健康的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女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女生都能在大学期间找到有共同理想、相互帮助、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也有部分女生表示,大家都为自己的未来、利益打拼,已经找不到真正能为彼此着想的朋友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与人的关系日益复杂,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时,交往障碍会使女生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6.缺乏理性的爱情观念

在求学道路上,爱情是不可避免的话题,深深吸引着女大学生。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女生都不排斥在大学期间恋爱。和男生相比,关注家庭、爱情的所占比重较大,这符合女大学生心理特点。但是女生在性格和感情上相对感性和细腻,因而与男生相比,她们对恋情的期望更加富有唯美和浪漫的色彩,甚至更容易产生关于爱情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幻想,会使恋爱中的女生缺乏理性,因而也更容易遭人欺骗,令自身受到伤害。从见诸报端的恶性事件中可以发现,诸多女生因缺乏理性的情感处理能力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令自己的身心受到创伤。 四、应对策略

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坚持整体性原则、共性幸福观教育与个性幸福观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新形势下,激发、促进和保障女大学生的幸福感,可以有宏观和微观等多种途径。学校层面必须加强生活方式教育、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优化课外活动格局等,女生自身也要学会自我解压、积极与人交往、理性看待情感等等。

1.优化社会成长环境,完善就业服务

有学者认为,要通过立法和完善政策,优化女性发展的宏观环境,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女大学生是最具有时代性的社会群体。朝气蓬勃的她们最终将走向社会,和男大学生一样肩负起祖国的未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她们渴望成为高素质人才,社会各界应该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技能发展、身心健康给予关注,给予她们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及平等的就业环境;应该为她们幸福指数的提高给予帮助,完善女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她们的就业领域。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引导和监督,培养树立女大学生创业典型。同时,完善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实现女大学生就业均等化。

2.优化生活教育水平,提高幸福指数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普遍对家庭成员、学校师长有一种依赖感。学校教育者和父母应该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重视和关心。家长们应该在平时和女大学生们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在她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应该给予鼓励与信心,给予当代女大学生一个温馨的成长氛围。而学校应该为女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她们摆脱影响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去勇敢地面对自我、面对世界。

3.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女大学生往往比较敏感、比较细腻,所以在面对膨胀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问题时,容易出现焦虑、踌躇、烦躁等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女大学生一定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有效地调适因各种压力过大而引发的心理障碍,学会将压力转化为促进自我成长的动力。女大学生应该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或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努力学会如何保持和提高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交往环境;面对懵懂而又稚嫩的爱情时,坚定积极的恋爱观,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获得学业和爱情的双丰收,努力成为一名身心健康、自尊自强的女大学生。

4.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大学期间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提升和知识储备期,如何促进女大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期内完善综合能力、储蓄各类知识,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一是要加强课外阅读,促使学生在知识获取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知识层次,充实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二是要组织文体活动,形成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环境,让女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要提升个体能力,发挥女大学生思维能力强、思考问题细致周全、生性温和而善解人意、语言沟通能力强等优势,优化相关技能,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在未来的求职过程中也能扬长避短。

五、结论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群体,充满朝气和活力、魅力四射。她们和男大学生一起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新形势下,每一位女大学生都应该树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幸福观,勇敢的克服各种挫折,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社会的栋梁。这样的美好愿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朋辈以及女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争取早日实现。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