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管理研究

佚名  2015-02-27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以及跨国并购的风行,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成为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规模迅速壮大,日益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支柱和决定力量。如何有效防范风险,保持稳健经营已成为目前银行国际化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及其管理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管理的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

经济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概念,指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和损失)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我们知道任何风险都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在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由于风险影响因素的突发性特征以及风险传染性特征,使得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强。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表现

(一)、风险特殊性的表现

1、风险影响因素具有突发性特征

风险的突发性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是不可避免的,相较于国内经营而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具有很强的突发性特征。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风险影响因素增多。【1】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所遭遇的风险比国内经营的风险要多,如国家风险。同时风险影响因素也增多,如东道国的政治、选举、国家违约等。风险影响因素增多,风险突发性自然加大。二是熟悉度。商业银行在国内经营时,对本国的经营环境、政策更熟悉,对风险的感知更敏锐。而在国外经营,面对陌生的经营环境,很多风险是无法凭经验事先感知的。比如,最经常导致国家风险发生的政治事件,如战争、暴乱、政治极端主义等等,而这些事件的发生,要么是没有明显的先兆,要么是属于高度机密,根本不可能知道的。三是未知风险。在国外经营,有很多状况是在国内从未遇到过的,不知道什么会有风险。如网络银行的兴起,使银行国际化经营面临新的风险。

2、风险具有传染性特征

全球金融市场的深度关联性使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具有更大的传染性。如1997-1998年的亚洲危机,充分体现了风险的传染效应。危机由1997年泰铢贬值引起,俄罗斯受到危机影响,卢布贬值。到1999年初,亚洲危机的波澜似乎吞噬拉美。1999年底,小国厄瓜多尔又陷入偿债危机。这次危机范围迅速扩大,呈现出多种不利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组合在一起加速了危机的蔓延。具体来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金融体系内的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依靠信用链相互连接,如果其中的一家跨国银行发生金融危机,就会影响到它对存款人完成商业义务的能力,同时影响到与危机银行有业务关系的其他机构以及它的借款人(如提前还贷或无法得到追加贷款)。这样就会像滚雪球那样使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另一方面,银行同业支付系统(如欧洲的ECHO系统以及北美的MULTINET系统)也把所有银行联系在一起,使得实行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之间构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其基于营业日结束时的多边差额支付系统,使任何一家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即使产生细微的支付困难都有可能酿成全局的流动性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家跨国银行的危机有可能被投资者视作类似机构发生困难的信号,从而导致全面的恐慌。因此,金融业的全球化以及通过业务、信用和清算系统所构成的跨国银行网络,大大增加了跨国经营之间风险的传染性。

3、融体系脆弱性特征

1982年,美国经济学家minsky在他著名的《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中提出金融体系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是由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的。而在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一是金融全球化的过度发展。使融资领域中的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风险积聚,让国际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该体系日益增长的系统性风险已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是金融创新。近二十年来,在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借助于发达的信息技术,跨国银行的创新日新月异,使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剧烈的竞争。国际金融市场剧烈的竞争鼓励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的创新热情,而金融创新使各类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但是,金融资产毕竟只是实物资产的虚拟形态,其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实物经济作为支撑。由金融创新所产生的过多的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大大降低了它们与实物经济的联系程度,从而也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融机构的违规操作,有的则是源于金融体系本身内在的不稳定或脆弱性。

(二)、风险损失影响扩大

1、传染性导致损失扩大

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一旦出现问题损失非常巨大。以国家风险为例,1982-1999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从8310亿美元剧增到20000亿美元左右,这些债务中相当大比例的债权人是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一旦这些国家无法偿还债务,跨国银行就会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应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防范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引发的传染性风险。

2、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损失扩大效应

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同,它的价值与基础资产的价值有关,或从基础资产的价值衍生出来【2】。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帮助规避风险,同时也是对冲资产风险的好方法。但金融衍生工具也是一把“双刃剑”,风险规避了一定是有人去承担了,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就是将巨大的风险转移给了愿意承担的人手中,这类交易者称为投机者(speculator),而规避风险的一方称为套期保值者(hedger),另外一类交易者被称为套利者(arbitrager)这三类交易者共同维护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述功能的发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当将导致巨大的风险,有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国外的有巴林银行事件,宝洁事件,LTCM事件,信孚银行,国内的有国储铜事件,中航油事件等。损失的巨大化使得商业银行在其跨国经营中,对风险的管理更要完善和严守相关的管理程序,使得风险的管理形成一个更为完善的体系,避免小漏洞带来大灾难。

一般商业银行出现大的风险损失,即当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通过一定程序将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供其平均受偿,从而使债务人免除不能清偿的其他债务。并由法院宣告破产解散,影响只是该银行倒闭。而在国际化经营中,就不仅仅是银行本身受到影响,可能会对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都会产生影响,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甚至使国家破产。如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并越演越烈为全球金融危机。贝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被吞并,华盛顿互助银行告急,AIG国有化,高盛进退维谷,次贷的连锁效应已经令人难以想象。破产的不止是这些金融机构,欧洲和亚洲的两个小国也濒临国家破产的窘境。冰岛金融危机不断恶化,巴基斯坦亦步其后尘,濒临破产危险。

(三)、风险管理更复杂

跨国银行在国外大规模开设分支机构或建立代理关系,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各个地区的分支机构各有不同,即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而这些分支机构的运营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支撑,因而这一部分基础设施就时时暴露于外币、汇率管制以及政治风险之中。这就使得对跨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更加复杂。就目前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而言,1929年即在伦敦设立中国金融业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后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继开设分支机构,目前拥有遍布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网络,包括境外分支行、附属企业和代表处等境外机构共计600余个。在各个分支地区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及海外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监管要求依法、合规地经营,还要制定相应的程序和内控的措施加以保障。加大了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四)、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1、新风险的出现使传统风险管理思维受限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会遇到很多新风险,如汇率风险,国家风险等,有时相同的风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风险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并不奏效。如国家风险的管理。对国家风险的考察仅仅包括清偿力指标、流动性指标、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管理水平指标等指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关注东道国制定的相关法律、法令对外国投资者或外国经营者的一些不利规定或歧视待遇,东道国的政策、政治环境等很多宏观东西。新风险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跨国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2、管理文化的差异

各国的管理文化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国家的管理文化甚至会产生冲突。而银行的管理文化,又往往会密切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和服务活动,影响到银行各团队的协作合作能力和凝聚力,从而大大地影响到其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会遭遇不同的管理文化,加大了管理难度。如中国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历史发展路径而形成了其固有的管理文化和这种文化下的管理惯性,这种管理文化自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而包含一定的传统因素,甚至有时候还带有一些计划经济背景的色彩。显而易见,这给在海外各大国际金融中心经营的分行适应当地的管理文化造成了困难,由此也引起了总分行之间在很多具体经营管理策略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作为海外分行的管理者,往往被夹在这样的文化冲突之中,左右为难。

3、国内外管理机制不协调

商业银行在国内的管理机制可能适合国内经营,但是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能并不适应,有时候还会和本国的管理产生冲突。有时候境外机构设立在市场经济发达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总部确是在市场经济尚在培育发展期的国家,国内银行管理体制与海外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扩张之间就会很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境外机构现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与国内管理体制尚无法接受和满足这种要求之间的矛盾,有时这种矛盾会体现在对某一具体问题迥然不同的看法与冲突上。甚至,有时这种矛盾和冲突会表现得相当激烈。如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道路。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到海外经营的历史并不长,同时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国内体制也正处于发展变革时期。因此,现行转轨时期国内银行并未成熟稳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与海外分支机构在实际业务经营方面的不协调十分明显。加大了风险管难度。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管理

1、前瞻性管理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必不可少的部分,特别是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是国际化经营业务提升的前提和保证。尽管目前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很快,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关键是风险管理人员有无研究意识,是不是善于思考。由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的特殊性,不同于国内风险的管理,所以不能仅限于对现有管理方法的研究。应该在国际化大背景的环境下研究商业银行的风险,在风险管理上要具有前瞻性。第一:分析国际市场,未雨绸缪。即要了解国际大背景,也要认真分析东道国的宏观环境。做到有备无患,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第二,在其他商业银行的失败中学经验。要有主动性,多研究国际化经营失败的银行,积累经营。第三,要把握机会,银行业是一个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行业,有机会就要抓住,不能等待,不能有风险就回避。

2、系统性管理

金融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断仓晰出新的金融工具。面对国际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要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国际化接轨,银行风险控制正逐步上升为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风险的复杂性要求必须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系统的管理,建立符合金融市场业务特征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并由独立的风险监控队伍进行实时的风险监控。【3】系统运行的初期目标应能从授权和授信管理内容全面覆盖金融市场活动,明确对资金及资本市场交易的总量、比例、交易权限等风险监控指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先进的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核心内容。

3、国际协作性管理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影响因素的突发性特征和风险的传染性特征结合在一起,再加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更加不确定。这就要求风险的管理不仅要注重微观上的管理技术完善,还要综合考虑更多的宏观层面的管理战略、管理实施的监管环境,更要注重与东道国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尽量掌握更多的信息,使风险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

2 美]休斯 [美]麦克唐纳 刘群艺 李新新.国际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1:260-275

3 匡山,艾亚文.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探究 [J], 现代商业2009年18期:28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