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对策

佚名  2011-07-02

[ 摘要]本文从教育的重要性引申到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深刻地从农村教育的方向、目的和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体制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 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措施。[关键词]教育农村教育城乡差距

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 可以说, 教育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了。对教育的专门化研究, 从孔子到今天, 也有几千年, 但人类社会对教育的认识, 仍然在发展变化着。对什么是教育,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 但就其实质, 教育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完成。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一个缺乏知识的人、民族、国家, 都将被21 世纪所淘汰。因此, 国民素质的提高, 综合国力的增强, 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ö3 以上, 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的比例是75% , 因此怎样办好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如何发展, 是关系到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大问题。只有中国农村教育搞好了, 才会有中国的未来。

一、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系统不允许的关键词或者您的IP受到了访问限制,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胡锦涛体; mso-font-kerning: 0pt">2004年6 月份一篇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报道的题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 , 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也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更是“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可以说,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因此必须加快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 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看, 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

二、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

1、农村教育的方向迷失中国的农村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施的是一种面向城市的教育, 或者说, 中国的农村教育恰恰是一种不以农村和农民为主体的教育。这种教育, 从形式到内容无一不是以城市中的教育为依归; 这种教育, 是鼓励农村中的精英离开农村, 鼓励农村中的普通人厌恶农村, 向往城市; 这种教育, 说到底是一种消灭农村, 减少农民的教育, 而非建设农村、培育农民的教育, 无论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 概莫能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27 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革》的文章, 针对此情况与此非常类似。文章中这样写到: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 它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 它教人吃饭不种稻, 穿衣不种棉, 住房子不造林, 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 它教人分利不生利, 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陶行知在80 年前对于中国农村教育的判断, 迄今似乎仍是困扰我们的本质问题之所在。2、农村教育的目的偏离长期以来, 中国的农村, 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仍然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有中考和高考以及夹杂在二者之中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测试、测验、抽查、会考统考决定的。这种教育说白了, 就是教孩子如何应付考试。每个国家都有升学考试, 但像我们国家这样如此追求升学率, 把学校办成竞技场的, 却为数不多。这种以应试升学为目的的教育, 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 而是面对少数尖子生; 不是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是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 又忽视智力的开发, 而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 又忽视了教给学生关于农村发展和做人的诸多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 又忽视了教给学生关于农村发展和做人的诸多知识, 而偏重于高考相关知识的传授。一偏再偏, 就使农村教育走上了升学指挥棒导引下的仅有单一升学目标的独木桥。我们的教育正是为了应试, 把原本天真活泼的孩子, 培养得老气横秋, 死气沉沉。于是一个个失败者被这样制造出来。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升学, 不是为了创新或者更远大的目的。结果约占15% 的中榜者, 进了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 走向了城市或发达地区, 而约占85% 的落榜者, 命运最终要赋予他们难以承担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者的使命, 这是农村教育的最大悲哀。3、二元分割的教育体制在我国, 被拉大的城乡差距是不争的事实, 而城乡差别背景下的城乡教育差距, 更令人惊心。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官员在北京所说:“在为人民提供教育方面, 中国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但是, 当提到中国农村教育的时候, 他也承认专家们‘看到的是另一种现实’。城乡教育的差距体现在软硬件设施以及整个教育水平的全方位差距。(1)、经费方面城乡教育投资不公平。譬如, 1986 年9 月《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一系列规定都体现了城乡教育投资的不公平, 当中规定, 在建校方面, 城镇中小学属于国家兴办的学校, 有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 农村中小学则是农民自己的学校,由农民自筹资金兴办。不仅建校如此, 教育经费的分配也是如此。农村基础教育大体上是“民办义务教育”, 即除了公办教师的工资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财政支付的以外, 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己出资兴办。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 2002 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 亿元, 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 , 用在农村的只有23%。而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中, 70%在农村。教育投入的不__均衡, 导致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 教育水平差异又会引发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2)、师资力量方面城乡师资力量差异悬殊。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较差, 教育教学任务重, 工资低而时有拖欠现象, 致使教师的不满情绪大, 积极性不高。许多优秀教师不满这种条件和待遇更多的转向条件和待遇好的城市, 形成了城镇教师局部过剩、农村教师大量短缺, 且水平差的不平衡状态。城市师资水平与乡村差距越来越大, 而这恰恰与贫困农村迫切的教育需求背道而弛。由于教师待遇的不平等, 给农村教育带来了些恶果。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素质水平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农村教师队伍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1、我国农村教育, 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无论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徐公桥乡村教育实验、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生活教育实验, 还是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以及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他们所实践的乡村教育, 都在提倡改变农村教育脱离农村、脱离生活, 面向城市教育的陈旧观念。“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的新契机。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法, 暗含的根本性转折是以农村本身为主体的地位的确立。相应地, 未来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应由面向城市的教育向真正以农村和农民为主体的教育转变。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 为指向农村人的幸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服务。面向农村的中国农村教育, 才是切实地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的教育。对于农村青年, 既要传授知识和本领, 也要培养他们热爱农村、建设家乡的观念; 对农民, 既要传授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措施, 也要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我国的农村教育, 要明确教育目的。当前农村教育必须率先从应试泛滥中突围, 彻底摒弃以应试教学为目的, 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的做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为了真正、全面启动农业人口的现代化、重铸个体生命的灵魂, 重塑基本人格范式, 必须大力提倡农村素质教育, 并使其通过深刻的转型走向现代化。在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时代, 农村学校教育不过是整个国民应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其弊端是在一定程度上把个体生命异化为适时需要的某种工具人。围绕单一升学目标, 使人的理想、德行、情操和意志品格甚至农业种养知识弃之不顾。农村教育的这种价值失衡, 反映了当前教育界普遍性的矛盾和潜在危机。而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势必要改变以往的价值指向, 以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长远发展为使命。在这里还应提出的是, 教育理念也必须转变。没有农村教育理念的转变, 就不会有农村素质教育的春天。3、改变二元分割的教育体制(1)、经费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额度, 采取切实可行地“输血”措施, 以尽快恢复农村教育的元气。在整个教育投资额度上,GDP 仅有我国一半的印度, 其各项教育投入都远远高于我国。因此我国各级政府也应加大教育投资额度。尤其是广大农村。把农村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改变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主要由农民负担的状况,实现“农村教育农民办”到“农村教育政府办”, 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2)、师资力量方面①、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师资问题首先应解决教师的积极性问题和稳定教师队伍问题, 要尽可能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等物质生活待遇, 最低限度也要保证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 对远离乡镇的条件较差的村教师和远离城市的乡镇中小学的骨干教师要实行特殊补贴, 以鼓励教师扎根农村;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特别措施吸引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改变城镇教师局部过剩, 农村教师大量短缺的不平衡状况,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 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和水平。②、统筹城乡资源, 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城市、县镇公办学校教师要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至少任教一年, 并作为晋升高级职务、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 长期坚持下去, 探索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保证农村学校补充到高素质的新教师, 形成良性循环, 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3)、升学教育方面在升学教育方面, 一方面应通过国家行政的能力,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升学率, 扩大社会公平; 另一方面, 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基本国情下, 应着力改变农村基础教育完全以应试为目的的现状。就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来看, 未来几十年的中国仍然无法改变大多数人口必须留在农村的现实, 因此, 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实施一种面向农村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可以考虑开发适合农村生活的新课程, 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城市教育的教材, 增加乡村生活的内容, 从根本上做到城乡教育的相对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