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议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进程探微

徐瑞仙  2012-05-08

【论文摘要】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对于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尤为深远。随着封建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丧失,现代化意识开始萌芽,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的艰难启动和一再被扭曲,其思想观念也经历了萌芽、确立与扬弃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辛亥革命;思想观念;现代化

100年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使延续2132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制度转型,辛亥革命是这一制度变迁与制度转型的历史基点,它前承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以来社会各方面推陈出新的历史成果,后启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逐渐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创新,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尤其是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文化领域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尤为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并继承、发扬其伟大精神。

一、现代化的涵义

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罗荣渠将现代化的涵义归纳为以下四大类: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做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从以上关于现代化的涵义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现代化实际上包含了经济技术方面、工业方面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从传统向现代的一种改变过程。本文所指的现代化,就是包含了以上诸多方面的一种历史变迁。

二、近代中国遭遇现代化潮流的巨大冲击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扩张,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已久的国门,“无边的灾难开始降临中国”。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奴役,如何救亡图存?成为百余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试图破解的时代主题。资本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实际上就是古老的封建社会遭遇世界历史现代化潮流所产生的亘古未有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具体表现为政治制度优劣的显现、经济技术差距的暴露、文明中心地位被质疑以及固有思想观念的动摇。

鸦片战争就是在所谓的盛世王朝日益骄奢昏昧,王朝体制逐渐衰败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一是清王朝本身的衰朽已经相当明显,形成政权崩溃的内在瓦解力,二是英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外来冲击力,这种瓦解力与冲击力使中国进入现代化面临既独特又严峻的形势。随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连年不断,就使得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一再打断、一再扭曲变形,从而大大延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深刻的变革,既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变化的量的积累,又对社会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历史步入近代,正因为中国的步入近代不是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走向成熟后逐渐主动向现代化迈进,而是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遭遇了完全没有预料的战争失败后被迫开始了曲折而艰辛的现代化历程,因此,中国的“入世”是在被动挨打之后的一种无奈选择,因此,近代中国是在既要学习西方又要抵御西方的特殊背景下的现代化,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在这一任务完成之后才能实现现代化,这就使得中国与西方在进入现代化开端时具有不同的历史契机。这种历史契机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前所未有:其意义是前所未有之深刻,其历程是前所未有之艰辛,思想观念方面是变化尤其深刻,辛亥革命就是这一深刻变化的历史起点。

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萌芽与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大厦的崩溃

“随着每一次社会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鸦片战争的爆发及战败,在死水一滩的思想界激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先进分子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他们看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封建社会的大刀长矛在抵挡不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古老的封建思想基础随之动摇。在与西方国家不自觉的比较中,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先进性、民主制度的进步性与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性逐渐显现。

在巨大的外部冲击之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意识形态,“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特权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因循守旧、反对进取与变革的形而上学等思想开始遭到质疑和批判,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三纲五常封建意识形态的深刻批判,对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热情讴歌,从“天不变,道亦不变”到“变者天下之公理”的转变;从夷夏之辨到“中体西用”的转变:从重义轻利思想到合理牟利;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立国的转变。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主权在民”思想的转变,古老的封建思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现代化思想逐渐萌芽。

地主阶级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发起了为期30多年的洋务运动,试图学习西方,求强求富,但是甲午一战的迅速败北,宣告了这项运动的破产,随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粉墨登场,企图学习西方、变法维新,怎奈这种探索在中国历史上仅仅是昙花一现,过早夭亡。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的作威作福,清王朝统治阶级苟延残喘,无力抵抗,中国该向何处去,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时代向国人再次提出这个时代命题。 四、现代化思想的传播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建立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传统思想丧失了主流话语权,半殖民地半封建不仅意味着政治上丧失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而且包括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同时也体现在文化方面的西学东渐。工业文明所形成的巨大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价值观念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解构力,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则不遗余力推动了这种潮流,孙中山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代表的三民主义,初步勾画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在孙中山走向革命的过程中,有一批初步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进分子,他们也开始宣传革命思想,殊途同归,投身革命,他们率先否定封建传统观念、摒弃封建式的生活方式,宣传资产阶级新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形成了20世纪初期破旧立新的时代潮流。正是这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实践,汇聚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诞生,尽管这个政权尚不完善且为时短暂,但是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思想观念等方面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个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孙中山终身致力于缔造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在政权建立的过程中,坚持了资本主义的政权性质,因为当时的世界上,资本主义就代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就代表了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五、三民主义的发展、畸变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终结

恩格斯说过:“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孙中山先生终身致力于缔造共和,但是壮志未酬身先死,1925年去世之后,蒋介石成为国民党的掌舵人,并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国民党集团,国民党集团上任伊始,就违背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更公然背弃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确立了以蒋介石为首的专制统治,这个统治曾经让民族资产阶级深受鼓舞,以为将会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真正发展,将会使中国尽快走上现代化道路。但是,很快包括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人民就看清了这个政权的本质,这个政权是代表原有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以及大资产阶级、大买办利益的政权,这个政权的建立并没有使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因为它并没有让中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相反这个统治的建立使人民群众更加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违背了现代化这一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随着国民党政权的政治、经济总崩溃,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趋于终结。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我国现代化的重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同辛亥革命一脉相承,成为孙中山现代化事业的真正继承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扫除了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以后实现了政治稳定与社会稳定,基本上排除了实现现代化的外界干扰,现代化进行具备了了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确立了推动现代化的强有力的中央权力核心,使中国现代化实现了由被动依附型向主动独立型的转变,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贡献。1963年,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经济体制方面的重要贡献。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论断,认真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式的重要贡献。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