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孙中山民权政治述评

马成成 白洁  2008-12-07

【摘要】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借鉴外国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自己的民权政治思想。从理论上看,孙中山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推翻专制统治、用权能区分理论来处理人民与政府关系等基本设想;从政体设计上看,孙中山主张五权宪法和地方自治,并提出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民权政治思想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建构进程,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些理论也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色彩,没能带领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行列。

【关键词】孙中山;民权;政治 作为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而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权主义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旧民主主义时期,他的民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国民革命为手段,推翻作为恶劣政治之根本的封建专制制度,代之以平等、民治的共和国,并在民主立宪的原则上规划出相应的政体。”[1]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进一步完善,内容可以概括为民权原理和政体设计两部分。 一、孙中山民权政治的基本内容 (一)民权原理 首先,民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自由、平等、博爱。孙中山在国外期间对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著作曾做深入研究,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之处。他十分推崇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在光绪三十二年颁布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提出“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到了晚年,更较为系统地研讨这一理论基础,谓“自由、平等、博爱是根据于民权,民权又是由于这三个名词然后才发达。所以我们要讲民权,便不能不先讲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名词”。 其次,民权主义的中心目标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孙中山认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2]。在这种专制统治下,人民毫无政治权利,“至中国现行之政治,可以数语赅括之曰: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其身为民牧者,操有审判之全权,人民身受冤抑,无所呼诉。”[3]因此要推翻这种统治。 再次,用权能区分理论处理人民与政府的基本关系。孙中山通过对欧美国家的考察,发现民权发达后也会产生许多流弊,人民只能把民权推出去而不能把民权拉回来。因此,要通过“权”和“能”的分离来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的政治大权分成两个,一个是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内,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一个是治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个治权,便是政府权。人民有了很充分的政权,管理政府的方法很完全,便不怕政府的力量太大,不能够管理。”[2] (二)政体设计 第一,五权宪法。权能区分理论规定了人民与政府各有相应的权利。第二,革命程序论。推翻清王朝,实现民主政治是孙中山一个重要奋斗目标,而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第三,地方自治。孙中山反对当时一些人根据美国联邦制的经验在中国搞联省自治,他认为中国和美国以前十三个州向来是分裂的不同,中国原来是统一的,割据式的联省是军阀的联省,不是人民自治的联省。孙中山主张以县为基层单位进行地方自治,地方自治的基本内容是将地方的事情让本地自己去治,政府毫不干涉。 二、对孙中山民权政治的评价 (一)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早期模式的构建 世界历史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一个国家若想实现现代化,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选择、制定正确的政治发展目标和模式,以保证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在孙中山民权思想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对中国政治现代化早期模式的构建起了促进作用。 1.政治民主化。作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政治民主化思想与民权主义的核心目标有相通之处。孙中山对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性和腐朽性有深刻的认识,极力主张通过革命来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孙中山认为民权已成为大势所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而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逐步趋于解体,中国的发展开始显露出新的契机,即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孙中山以民权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民主共和的中国政治发展目标及模式,这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胜粦.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庆贺陈锡祺九十华诞论文集[C].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 [C].人民出版社,1956.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C].中华书局,1985.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