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

李艳秋  2011-12-05

[论文摘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文章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价值观及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生活态度观、生活消费观以及业余休闲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为实践中探索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效手段。

[论文关键词]多元文化 大学生 价值观 生活方式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文化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精英与大众文化交融的局面,这对人们价值观及生活方式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国家明日栋梁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而发生变化。为更有利于引导他们成长,基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现状对大学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点做出客观的评价,在实践中探索大学生德育的新路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09年10月,笔者选取苏州地区三所高校,分别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共650名学生做了大学生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调查,发出调查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36份,问卷回收率为 97.8 %。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研讨,最后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1.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的价值就是人生的意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认识较为积极理性,部分认识存在偏差。60.9 %的同学认为人生价值应表现在对社会的贡献,19.8%的同学认为人生价值应表现在对金钱的拥有,8.8 %的同学认为人生价值应表现在荣耀的取得,10.5%的同学认为人生价值应表现在拥有社会地位。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36.8 %的同学认为人生价值应该在社会中得以实现,50.8 %认为一个伟大的总统和一个努力的农民所实现的人生价值是相同的,60.3 %的同学认为应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生活目标,28.2 %的同学认为应以赚钱为生活目标,21.5 %的同学认为应以衣食无忧为生活目标。

2.大学生的生活态度观。社会竞争的优胜劣汰,就业压力的增强,这些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观总体较为平和务实,部分存在认识模糊。在对金钱、社会地位、名誉、爱情、知识、健康、权力、家庭、事业进行排序时,73.2%的同学选择如下:健康、家庭、事业、知识、权力、金钱、爱情、社会地位、名誉。在对待人生幸福的问题上,68.5%的同学认为家庭幸福的人生才算是幸福,26.5%的同学认为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25.1 %的同学难以判断金钱是不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

3.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责任意识较强,部分责任意识弱化。对待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67.1%的同学认为这是祖国的光荣,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应该为奥运做贡献;22.4%的同学给予奥运精神上支持,需要他们行动的时候,会考虑贡献力量;2.4%的同学认为在精神上的支持就够了;还有8.1 %的同学认为奥运与他们的关系不大。2009年夏天南方多省受台风袭击,洪涝灾害严重,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对此,68.1%的同学认为应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积极赈灾;81.7 %的同学认为他们应该尽可能地投入到救灾的工作中;9.9%的同学认为应呼吁社会关注灾情。还有11.8%的同学认为救灾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4.大学生的恋爱观。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总体较为谨慎成熟,但仍需有效引导。75.3%的同学认为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处理恋爱问题;84.1%的同学认为因为爱情丢掉学业是不适当的,在大学里谈恋爱不必刻意追求,遇到合意的即可。对于大学里谈恋爱的动机,30.4 %的同学认为彼此被对方吸引,出于真心,两情相悦;16.3 %的同学是为寻找日后结婚对象,7.8%的同学为脸面要找一个女朋友或男朋友;20.7%的同学是为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寄托。50.1%的同学在选择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时候主要依据人品,26.2%的同学主要看对方是否和自己的志趣相投。对于大学生同居或婚前性行为,53.1%的同学反对,35.2 %的同学不支持,不反对;11.7 %的同学认为很正常,给予支持。对于大学生“傍大款”的现象,53.3 %的同学持反对的态度,认为不可以为金钱而放弃一切;24.2 %的同学认为别人这样做无所谓,但自己绝对不会这样做。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待恋爱还是比较谨慎的,是以得到真爱为前提的。

二、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

1.大学生部分日常生活习惯呈现出不良状态。由于宽松的大学环境,大部分学生开始松懈,疏于对自己良好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问及起床的时间,68%的同学课前40分钟起床,75%的学生没时间坐在食堂吃早饭,代以买早点拿到教室吃,还有10%的同学没时间吃早饭。关于体育锻炼,81%的学生仅在体育课时“锻炼”,只有10%的学生有晨练的习惯。85%的学生晚上休息的时间在23~24点之间,还有10%学生经常熬夜到凌晨。

2.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多样,学习态度较为端正,但知行相对脱节。学习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们学习的空间、地点都发生了变化。85%同学有通过互联网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交流观点的经历,47%学生以自己动手实践的方式在实验室学习,35.5%的学生以参与社团的方式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端正,70.7 %的同学认为学生经常旷课是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的表现,70.5 %的同学认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应该利用在校时间勤奋学习。然而却有50.6%的同学追求自由至上,表示不愿意受校规校纪的约束。在问及“你的课余时间大多用来做了什么”时,仅有30%的同学选择了学习,70%的同学分别选择了上网聊天、娱乐、谈恋爱。

3.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较能合理控制,但仍需认真规划。调查显示,58.9%的同学每月的生活费约为500~800元,21.1%的同学为800~1000元,15.4%的同学为500元以下,仅4.2%的同学为1000~1500元,0.5%的同学为1500元以上。同时,60.7 %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生活消费主要是依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并未受周围同学消费水平的过多影响。40.1 %的同学表示在日常消费中会节省不必要的开支,36.3 %的同学事先做好计划再消费,23.5%的同学毫不在乎,想花就花。当问及想要某样东西,却发现钱不够时,47.8%的同学会放弃购买,38.9 %的同学会自己存或向同学借,11.9%的同学会向父母要钱再购买。当问到“若你本月的生活费有结余你会怎么做”时,75.9%的同学会用作下个月的生活费,16.4%的同学存入银行,7.7%的同学会马上花光。48.2%的同学对物品的选择标准是舒适,28.2%的同学认为选择物品时应该看品牌,18.3%的同学认为应该选择与众不同的东西,还有5.4%的认为无所谓选择标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大多能较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日常开销,但仍有部分大学生消费较盲目,需认真规划。 4.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单调,需合理拓宽途径。休闲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品位,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社会群体,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方式单调,过分依赖网络。60.1 %的同学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60.8 %的同学有过通宵上网的经历。98.1%的同学有腾讯QQ,30.7%的同学使用QQ主要进行私人交流、休闲娱乐,29.4 %的同学的好友列表中超过了100人。从上网时长看,59.8 %的同学每天上网的时间是1~3小时,12.8%的同学是3~5小时,还有4.6%的同学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大学生沉迷网络既耗费财力,又损耗体力,更会影响学业。

三、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及合理引导生活方式的路径探讨

1.加强大学生道德意识判断能力与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培养。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涉及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这就要求大学生有道德意识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与教育。但只注重对理论的宣讲,教学内容、教学案例陈旧,跟不上多元文化时代的变化,同样满足不了学生对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需求,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局面。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社会的变化、学生的需求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应紧跟时代的步伐,贴近学生的实际,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方面入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说服力,更有凝聚力。

2.加强以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大学生理财为内容的选修课的建设。大学生身心素质的优劣,理财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其今后生活与工作的质量。针对学生们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学校应开设以引导大学生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合理对自己进行财务管理为主的选修课程。学生根据的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体现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对所授课程内容有需求,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性足,教学与学习效果并进。同时,此类课程应以实践课为主,建设课程教学团队,构建课程的教学体系,遴选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3.加强大学生社会义工服务工作的建设。开展大学生社会义工服务工作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积极提倡的,学校应组织大学生以系部或班级为单位建立大学生义工服务团体,以“就近”为原则进行社会义工服务,充分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连续性。大学生社会义工服务可以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况,加深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引导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得到成长与锻炼。

4.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决定所培养出来学生的道德素质,各高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均十分重视。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社会中,它会受到芜菁并存的社会环境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校园文化尤其由文化层次较高的的教师与大学生为主体,这一特定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对社会多元文化进行选择,有自己的独立性。应吸纳东西文化、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积极、健康、求真、务实等品质,以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文化节等为载体,加强其哲理性、文化内涵建设,持续地、多样地发挥校园文化应有的“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功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水平,充实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将大学生融入文化活动中,改变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的单一休闲方式。

综上所述,为使大学生成人、成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应研究社会与学生的关系,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从多维度、多层面的角度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