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探究以色列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

于蔚天  2011-11-25

论文关键词:以色列熔炉政策社会一体化多元文化

论文摘 要:依靠教育兴国的战略,以色列在建国后短短的数十年内,就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以色列在文化教育中相继采取了熔炉政策、社会一体化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政策的分析阐述以色列文化教育发展演变的过程。

以色列位于地中海东岸,拥有2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700万人口。这个在建立之初并不被看好的国家,却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电子、通讯、现代农业技术等许多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它被视为中东地区经济发展、商业自由、新闻自由和整体人类发展度最高的国家,而它的教育、文化、科技水平也已经进入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行列。

以色列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其重视教育的方针尤为关键。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里,处理好各民族、种族和犹太人内部之间的文化冲突和碰撞,实施准确的教育政策,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一、熔炉政策

建国之初,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就指出,我们必须把这些不同的东西融化掉,然后在复兴的民族精神指导下,重新形成。这就是所谓的熔炉政策,其目的是将文化发展与整个民族发展的进程联系在一起,使社会不同的种族群体进入到一个统一的社会整体中,促进不同宗教、民族的文化融合,使以色列文化体现出共同性。所期望的是平等的教育投入可以使所有的儿童适应学校要求,使他们形成对以色列社会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将来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

熔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兴以色列国面临的一些困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推广使用希伯来语,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以色列建国后,由于大批移民的进入,会说希伯来语的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越来越少。希伯来语作为犹太人的母语,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从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然而,到了近代,犹太人意识到一个没有统一的语言的民族是难以自立的。经过希伯来语复兴先驱本•耶胡达等人的努力,最终使沉睡了一千多年的希伯来语再次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城镇、乡村、边境安置居住区以及部队,到处都是语言学校——乌尔潘(速成语言学习班)。新犹太移民通过在乌尔潘里6个月的学习,可以掌握日常生活用语和基本阅读能力。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各种措施,希伯来语真正的被以色列人所熟悉掌握和运用,大大增强了国家的文化凝聚力。

其次,重视教育的以色列政府于1953年颁布了《国家教育法》,要求促进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犹太人之间的融合,消除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形成一种新的犹太国家文化。以色列教育部还就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考试等问题,做出了一些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不同民族、宗教之间的文化差异。

但是无法忽视的是,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它忽略了不同移民之间因文化特点、价值体系和行为标准所形成的差异,它认为东方犹太人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相称的,所以需要进一步社会化。该政策没有考虑到各种文化的不同角色,要求东方移民否定他们的种族文化,有时甚至是他们的宗教生活方式,以此来支持西方犹太人和非宗教的生活和文化方式。这个政策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了,东方犹太人感觉到他们的文化遗产是低下的,并开始怀疑其合法性,但是又不情愿将西方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在化。这导致了个体的困惑和不安全感,整体的被排斥和被忽视感。

而且东方儿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大幅度落后于其他儿童,并在高等学校里考试成绩落后。学习成绩不好和高辍学率,使得他们成为弱势学生,需要特殊的教育对待。

于是社会一体化政策取代了熔炉政策。

二、社会一体化政策

社会一体化政策的支持者们认为,根据遗传学理论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并没有优劣,造成东西方儿童差异的是东方犹太儿童所处的环境和家庭所致。如果环境变好了,学校能够提供其所需,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社会一体化是将所有的学生吸收到共同的学校体系之中,无论学生的民族种族、智力天赋、兴趣爱好等,把他们混合编入到共同的学校和教室里。该政策的目标是发展不同民族的社会凝聚力,提升弱势学生尤其是东方学生的学习成绩,使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进入主流社会。

社会一体化政策比熔炉政策是进了一步,它强调不同民族学生间的直接联系,希望人与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社会一体化政策导致了各个民族形成了开放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固有观念受到限制,同时弱势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但是社会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以色列政府实施了“人口分散”政策,目标是人口在地理上的分散和新移民的社会一体化,提高边缘地区和非居住区的经济水平。这个政策的实施干扰了一体化的进程。经济上占优势的东方犹太人和大多数西方犹太人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移居到了大城市等经济中心,而那些经济困难的东方犹太人则留在了不发达地区。同时,由于基布兹在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方法,所以它们对在社会一体化政策并不热衷。到了七十年代,财政部门资金匮乏,已无力支持新建立更多的学校。

三、多元文化政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社会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被削弱。虽然教育部并没有正式取消,但在教育体系中出现了更为多元化的方法。

由于东方犹太人要求认可他们的文化,使其文化与占统治地位的西方文化一样,受到重视。同时他们也要求获得与西方犹太人同等的社会地位。为此,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措施。首先在1977年,教育部建立了东方犹太遗产中心,目标是“培养、保护、提升犹太社团的遗产和文化瑰宝”。该中心准备了大量资料,并协调各部活动,重点介绍东方的音乐、文学和民俗学等。其次,是建立了一批有特色的东方学校进行试点。这些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主要是东方犹太人,课程的重点是东方文化的各种内容。这些学校也反对那些公共学校,认为他们过于强调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而忽视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再次,建立了一个极端正统的政党,即保护希伯来传统文化党,该党主要由东方犹太人组成。他们不但建立新的学校,还建立了宣传宗教和文化遗产的中心。

以色列政府经过不断地调整改进,由试图消除多元化文化差异,转变为保护和发展多元化趋势,使其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色列社会也由原来的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转变为更广泛,更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观。多元文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是适合于多民族的以色列社会的。

多元文化政策的基础是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对他们权利和内在自由的尊重;对组成以色列社会各个民族的文化合法性的尊重;承认他们的重要性,并允许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它要求教育体系的责任是创造一个共同的社会,作为各个民族和宗教组织共同存在的基础。为了促进这个共同的基础,各个群体的不同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社会一体化更加倾向于社会利益,有时会反对个人的独特性,而多元文化在这两者之间更趋平衡。

但是多元文化政策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东西方的犹太人的问题;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和无宗教信仰的犹太人的问题;以色列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问题。首先,尽管东方犹太人的社会经济条件得到提高,但与西方犹太人的差距还是没有消失,并且一直存在。其次,非宗教犹太人的生活标准不是由传统的宗教法律和价值所引导的,这就与有宗教信仰的人产生了差异。最后由于阿犹关系中存在着种种敏感因素,以色列政府在对待阿拉伯教育发展时,采取特别谨慎的保护措施。但由于两者的矛盾由来已久,并非能轻易解决。

以色列能够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的问题,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最终选择的多元文化政策也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各民族的融合。

[1]陈腾华.为了一个民族的中兴[M]. 南海出版公司,2006.

[2]杨曼苏.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3]达洲,徐向群.中国人看以色列[M].新华出版社,1990.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