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加强政治学科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唐莺  2011-11-21

[摘要]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是民族意识中的精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应当把时代发展潮流作为坐标,把握当代民族精神的内涵与高中阶段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重点,从而通过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这个重要教育渠道,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人格乃至创造性人格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族精神 重要途径 政治学科

一、政治学科教育中通过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民族精神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整体中最高层面的内容,或者说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中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自豪骄傲、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它远离民族的劣根性,闪耀着“积极”、“进步”的光环。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的“希腊精神”、“日耳曼精神”、“法兰西精神”等也都是在这种意义上理解民族精神的。这种民族精神犹如民族的守护神,它的存在与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目前国内对民族精神的培育途径主要是:从学科教育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挖掘各学科课程,特别是人文学科及有关的自然学科中所具有的教育因素;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发挥教育活动的承载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等。教育界提出应当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中适时突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题,使学生在其中感悟民族精神的伟大意义,体验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养成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和行为习惯;学校开设的学科课程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同时在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各个层面都融入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营造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应当把时代发展潮流作为坐标,把握当代民族精神的内涵与高中阶段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重点,从而通过课程教学这个重要教育渠道,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人格乃至创造性人格的全面发展。 政治学科在高中阶段的课程与教学重点是经济、政治和哲学常识,是普及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学科,其教育内容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形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的很多现象表明,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如果没有相应的创造性品德等创造性人格作为基础,创造性“人才”只会危害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创造性人格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它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其中最为重要和基本的是创新精神和创造品德(具有健康良好的品德,能自觉地为造福国家、民族、人类而创新等),这些人格要素往往可以在民族精神中找到生生不息的源泉,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激发和培育创造性人格应当从弘扬民族精神入手。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特点就是思想教育性,但目前中学生中很多人缺乏明确的理想和信念,没有科学的价值观,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作思想淡薄,性格脆弱,民族精神观念淡漠。造成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低下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社会教育的正面作用弱化,负面作用增大;另一方面也由于政治学科中的概念教学比较艰深,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体系庞大,脱离学生实际,学生难于理解和记忆,对学生缺乏触动作用,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做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重视政治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其中通过加强学科教育教学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合理渗透,形成学科民族精神教育观、教育内容,会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丰富民族精神教育内涵,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扩大和延伸政治学科教育教学的范围,形成政治学科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多元渗透途径 1.研究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高中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 我国古典民族精神反映的是自然经济、封建等级社会条件下道德至上、贵和求稳的中庸精神;追求民族独立,不畏强权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民族精神体现的是内忧外患下人民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精神;全民一心,以弱敌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形成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白求恩精神、董存瑞精神……在社会主义实践和建设中,我们形成了雷峰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中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信念、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但也要看到,学生中存在对民族精神的不正确认识,特别是精神追求的淡化令人担忧。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进行的调查表明,目前未成年人对很多应当认同的思想道德存在困惑,而且这种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应当开展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现状调查,掌握学生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探寻当代民族精神根基,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民族精神的发展,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呼唤着创新,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呼唤创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重要性。对当代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要根据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背景,研究开拓创新人格的形成以及贯穿古典、近代、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重点研究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高中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重点。在政治学科教育中,利用时政教育带领学生共同探寻当代民族精神之根。 2.在政治学科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历史教育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弘扬、更新既有的民族精神,使得民族精神能够与时俱进,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民族精神,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如名主持崔永元谈到的:“……因为孩子们是很有包容心的;但现在有些媒介在破坏孩子们的包容心。他们说现在的文化是多元的,要给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利。可是现在传统文化已经很少了,游戏节目比比皆是,还有何选择呢?传统文化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年轻人还没觉得传统文化有多好;一旦有一天发现了它的厚重,拉都拉不住。”应当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潜移默化的机会,让他们能多接触蕴涵民族精神与民族前进动力的文化内容,让民族精神教育在政治学科教育中得到全方位渗透。 在哲学课上,正逢春节过后,可以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激发学生对放鞭炮这一习俗利弊的讨论,从而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深刻理解矛盾观点,形成正确看待事物的辩证观。 在经济课上,关于“经济”一词的由来,教科书上主要谈到古希腊的溯源,教师可以向同学介绍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经济”观念;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大量联系现实社会中人们运用价值规律,战胜困难,赢得市场的生动例子,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模拟体验,将民族精神教育由枯燥的知识或者宣传报道,转变为贴近现实,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 3.寻找民族精神教育规律,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贯穿到政治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同学科知识与能力教育一样,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创造性人格的完善也必须是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树立为祖国、为民族、为人类而自觉创造、创新的远大理想。 从政治学科教育内容入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挖掘相关素材,并在实践中逐步向校外、社会渗透。结合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紧密联系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构建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上海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培养具备国际化素养,了解中外多元文化,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竞争能力的人才。所以,还应在政治学科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中加入中外民族精神比较内容,通过中西民族精神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对当代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须把时代发展潮流作为坐标。大量社区资源、建筑、人文资源、丰厚历史资源等都是我们民族精神十分宝贵的财富,变化万千的社会生活是最好的活教材,不应回避而应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延伸学校教育,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有震撼力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联系经济、政治、哲学常识的教学,把政治学科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教育效果。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