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心理护理与评估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赵彩虹  2011-11-28

【摘要】 通过对家长正确的心理护理及评估,更好地开展儿科临床护理作,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减少护患纠纷。方法 通过与患儿家长谈话、交流、观察,正确的评估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减少了护理纠纷,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结论 正确的心理护理与评估在儿科护理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 心理评估 儿科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健康概念的演变,对专科临床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护理是重要的医学护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存在着特殊性,其对象是0-14岁的儿童;当其生病住院时,未能全面有效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其家人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心疼患儿在住院期间进行的各项治疗及检查尤其是使用一些侵入性的医疗用具产生的恐惧感,从而不利于治疗与护理。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需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与评估,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来配合,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1]家长的心理状态和由此而表露出的态度对患儿的心理状况、接受治疗、护理时的态度与反应,包括对疾病痛苦及治疗时疼痛的感觉忍受程度,有着强烈的暗示作用和直接的影响;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是儿科优质护理的关键。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五层:即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护患关系主要以主动被动模式及指导合作模式为主,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会有相反的结果。[3] 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需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与评估,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来配合,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1 其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1.1.1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治疗与操作。

1.1.2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的操作和观察准确仔细,耽心遗漏病情变化及操作失误。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

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急躁、焦虑、惊恐与悲观,避免甚至忌讳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2.3 对年轻护士、实习护士操作的担心、恐惧、反感与抗拒,要求护理操作由高年资护士执行且一步到位,不愿接受年轻护士更不愿让护生操作的心理。

1.3 怀疑和不信任

1.3.1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1.3.2 对医护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拒绝护理带教时让护生操作。

1.3.3 对教学医院护理带教工作不理解,担心在治疗时拿患儿做教学工具,给护生充当实验品而耽误治疗并增加额外的损伤和痛苦。

2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2 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只信任高年资医护人员而拒绝年轻护士、实习护士的操作实践。

2.3 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与传闻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往往以同病室的患儿家长局限性看法为依据,人云亦云。

3 心理护理措施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3.1.1 对环境及医护人员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护士进行重点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认识主管医护人员熟悉就医环境。

3.1.2 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而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进行讲解,以让他们了解。

3.1.3 对护理带教工作的不理解而引起的焦虑,应尽可能地向他们介绍教学医院的性质职能与义务,说明护理带教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解释实际操作时的方法步骤与监督,让他们了解,信任,放心,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1.3 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与护理措施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与护理操作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3.2.1 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 3.2.2 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治疗步骤和方法、要达到的目的在操作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会尽量减少无谓的失误,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

3.2.3 对患儿家长对护理带教时护生的操作引起的恐惧,带教操作前认真准备,细致、充分地讲解,以提高操作成功率,如最主要的儿科护理带教—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等,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对年轻护士、实习护士的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3.3.1 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3.2 引导年轻护士、实习护士与患儿及其家人双向交流,一方面熟悉病情,了解患儿特点、性格、喜好;一方面让患儿及其家人认识、了解年轻护士、实习护士,向他们介绍年轻护士、实习护士的学习与实习情况,以缩短距离,加深感情,取得信任。

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评估

1 对患儿的依从性及心理评估

1.1 对外界如医院的环境是否有陌生感。

1.2 对医护人员是否畏惧、回避。

1.3 对来自外界的交流如问候、表扬、鼓励等是否有积极的回应,如主动伸出手、顺从卧床等。

1.4 能否接受‘白大褂’(医护人员)对其身体的触摸、检查、操作。

1.5 对疼痛的反应是否过于强烈如剧烈全身扭动、挣扎反抗致全身肌肉紧张或恐惧、哭吵致面色苍白以及屏气而面色紫绀等。

2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评估

通过与患儿家长的谈话、交流、观察,对他们进行如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人格特征等方面的简单判定与评价,评估他们对带教工作认识和接受程度,推测一旦带教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失败如静脉穿刺不成功时是否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思维、认知、和交往方式。

2.1 详细告知护理操作的目的、方法和过程,解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他们对此的看法,理解程度,接受程度。

2.2 通过对话、交流及假设性暗示,大致判断其智力状况、思维水平,以粗略了解他们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的态度与反应,是否存在潜在的适应性不良等人格特征。[4]

2.3 在与患儿家长的谈话交流中有选择地提出一些问题,评判他们的回答、作出的反应,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否耐心,好争斗否,是否容易激惹及思想偏执等。

2.4 通过对话、观察,了解其基本家庭生活状况,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工作、生产环境,有否传统迷信思想,是否重男轻女等。

综上所述,在医疗服务对象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随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正当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因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为避免护患之间的矛盾、误解与纠纷,在整体护理模式下运用心理护理与评估指导帮助工作就成为必要的手段和重要的方法。既使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增强了护患间的关系,对儿科临床护理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晓虹主编,护理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冯鸿滔主编,普通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3]徐俊冕主编,医学心理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88: 55—56.

[4]MARK H. BEERS, M. D主编:默克诊疗手册(第十七版)1999.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