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老年人的心理浅析及心理护理

张惠  2012-05-09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人类的平均寿命日见增长;随着老年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老年心里护理及老年慢性病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人们医疗环境的改善,躯体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救治,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人类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身体状况的减退,及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 老年人的特点

1.1 老年人认知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感知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 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 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思维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

1.2 老年人的社会变化

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1.3 人格的变化

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闷。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因循守旧。

2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2.1 惶恐遗弃感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并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对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老人们产生惶恐感。

2.2 孤独寂寞感

孤独寂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特征。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若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住进医院时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更易产生孤独寂寞感。

2.3 量焦虑抑郁感

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又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有时往往因一些小事发脾气,性格孤僻、固执,不易与人合作,不能自制。

2.4 多疑、啰嗦,自卑感

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别人说话时,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问寒问暖,使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自己老了没有用了,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3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3.1 焦虑紧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久而久之就患上躯体疾病。

3.2 抑郁

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有的老人丧偶后,一个人独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老人缺乏关心、照顾,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与寂寞、单调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导致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有的老人长期生活在躯体疾病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没有希望而采取自杀这种极端行为。

3.3 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

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脑功能减退而导致智力水平下降,记忆力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4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4.1 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

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机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往往不希望别人说自已老,因此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我们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状态和需要,制定合理的护理程序,通过护士美好的语言和亲切的交谈,与患者沟通,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康复。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正确对待和认识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4.2 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充分认识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更快的推动社会发展这一客观道理。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4.3 生活要规律、适度结合脑力体力劳动

老年人要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散步、跑步、打球、太极拳等体力运动和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这样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思维能力和精力的减退。

4.4 家庭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

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社区、家庭、单位都要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尤其是对丧偶老年人的生活应更加倍关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否,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一般来说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是互为关联的,老年人往往只重视自己的躯体健康,很容易由于躯体不适造成心理压力,引发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故社会和家庭都应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弱或抑制产生消极情绪的环境因素,让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身体状况,适当参加社会活动。

4.5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于住院或门诊输液的患病老人,护士在患者面前一句好的语言、一句体贴入微的问候,可使患者得到极大安慰。护士用自己文雅和友善的语言给患者鼓励安慰体贴和关怀会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患者,对患者才能实施准确的心理护理,护士只有不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才能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4.6 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水平

护理人员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健康、愉快、稳定的情绪、饱满的精力和耐心去影响并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达到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恢复健康的目的。要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水平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热爱护理工作,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正确地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导向,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

总之,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身体及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在老年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应熟悉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变化,全面了解不同的老年病人在心理上的差异,细心周密地进行护理,这样才能对疾病进行的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才能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老年人则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及时治疗慢性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使之愉快地度过晚年。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