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益生菌和婴儿抚触联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侯彬兰  2010-04-23

【摘要】 目的 观察益生菌和婴儿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所有病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2例,男13例,女9例;对照组19例,男12例,女7例。两组均给予间歇鼻胃管喂养;采用同一种早产儿特别配方奶粉喂养;早开奶,于生后12~36 h开始喂养,从小量开始,开始1~2 ml /次,1次/2 h,每天每次增加1~2 ml,辅助静脉营养,生后第一天输注5%葡萄糖液,第二天输注小儿氨基酸、脂肪乳剂,剂量从0.5 g/(kg·d)开始,每天增加0.5 g/kg,逐渐增至3 g/(kg·d),静脉入液量两组无差异,总液体量第一天50 ml/kg,按10~15 ml/(kg·d)增加,直至120~150 ml/(kg·d);出现不耐受常规处理: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奶量应减少2~4 ml或停喂1~2次,排便不畅者予灌肠通便,有晚期代谢性酸中毒者予纠酸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口服:0.5 g/(kg·次),每天3次,联合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每天两次,每次30 min。这种治疗持续到患儿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以后。结果 监测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足量胃肠营养日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所有患儿治疗前、治疗后无异常哭闹。结论 本研究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给予益生菌和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原有的加奶困难、呕吐、腹胀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提高了喂养耐受性,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停止胃肠外营养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这两种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 益生菌 婴儿抚触治疗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其喂养问题亦更加明显,由于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其喂养常存在不耐受现象。本院于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对22例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给予口服益生菌和婴儿扶触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出生体重<1 500 g,适于胎龄儿;除外消化道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窒息及心肺疾病者。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1)频繁呕吐,每天超过3次以上;(2)奶量不增或减少,持续3天以上;(3)胃残留超过上次喂量的1/3或24 h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1/4;(4)腹胀(24 h腹围增加>1.5 cm)伴有肠型消失时间;(5)胃内咖啡样物、大便潜血阳性;(6)第二周末喂入量<8 ml/(kg·次);(7)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

1.2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2例,男13例,女9例;对照组19例,男12例,女7例。两组早产儿在治疗前胎龄、出生体重、5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间歇鼻胃管喂养;采用同一种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早开奶,于生后12~36 h开始喂养,从小量开始,开始1~2 ml/次,1次/2 h,每天每次增加1~2 ml,辅助静脉营养,生后第一天输注5%葡萄糖液,第二天输注小儿氨基酸、脂肪乳剂,剂量从0.5 g/(kg·d)开始,每天增加0.5 g/kg,逐渐增至3 g/(kg·d),静脉入液量两组无差异,总液体量第1天50 ml/kg,按10~15 ml/(kg·d)增加,直至120~150 ml/(kg·d);出现不耐受常规处理: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奶量应减少2~4 ml或停喂1~2次,排便不畅者予灌肠通便,有晚期代谢性酸中毒者予纠酸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口服:0.5 g/(kg·次),每日3次,联合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每天2次,每次30 min。这种治疗持续到患儿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以后。

2 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早产儿各项监测指标比较

监测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足量胃肠营养日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所有患儿治疗前、治疗后无异常哭闹。

3 讨论

由于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所以早产儿易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体征,存在较高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若喂养不当,可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其预后。全胃肠外营养虽能改善其营养状况,但不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成熟,且存在肝胆并发症及对早产儿肺功能、肝功能、免疫功能、糖代谢等不良反应的问题,受插管等技术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很难在基层医院推广。

益生菌是一种健肠剂,其含有人体肠道需要的正常活菌粪链球菌、枯草杆菌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口服后能通过调整微生态环境,抑制有害菌和腐败菌的生长。促使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球菌生长,尽早建立正常肠道菌群,从而促使早产儿肠道功能的成熟。此外,益生菌还可促进多种消化酶的分泌,从而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对早产儿的正常生长与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益生菌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可以帮助早产儿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是一种物理疗法,它可以促进早产儿的运动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小儿捏脊治疗可以促进早产儿消化功能的成熟;腹部按摩可以促进早产儿肠道蠕动,从而加快了早产儿胃肠道的排空,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因此,本研究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给予益生菌和婴儿抚触治疗(包括腹部按摩和小儿捏脊治疗),原有的加奶困难、呕吐、腹胀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提高了喂养耐受性,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停止胃肠外营养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这两种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