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流动性过剩下的黑龙江省对外投资策略

佚名  2015-02-18

论文摘要: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态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大,使我们以往的宏观调控措施往往捉襟见肘,左右为难。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国内所面临的这一复杂情况呢?国家刚刚制订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加快实施“ 走出去” 战略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文认为,发展对外投资是缓解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措施,而黑龙江省在发展对俄投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以自然资源和技术领域为重点,鼓励企业对俄罗斯相关领域的投资。

论文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对外投资,策略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态的主要特征。在这种状态下,既存在无物对应的货币,又存在货币资金的难以贷出;既有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大量的失业,又有强大的待实现的购买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大,使我们以往的宏观调控措施往往捉襟见肘,左右为难。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国内所面临的这一复杂情况呢?国家刚刚制订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该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在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对外投资不失为明智之举。在这一宏观环境下,黑龙江省应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鼓励引导对外投资,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的发展,则是一个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发展对外投资是缓解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措施

当前流动性过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收支顺差过大所带来的过多的人民币投放。1994年1月1日,我国对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执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央行取消了各类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体制,对境内机构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支实行银行结汇和售汇制度。这样,除国家规定的可以开立外汇账户保留的以外,企业的外汇收入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然后由银行将平盘后多余的头寸卖给国家。统一强行结售汇制度的实行,使央行变成了外汇的最终买家,并为此投放了大量的人民币,形成巨额外汇占款。

我国创设强制结售汇制度的初衷是解决当时的外汇短缺问题,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大量本币投放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大,已严重威胁着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为了避免宏观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央行不得不从2003年4月开始以发行央行票据的形式购回过多的流动性。大规模的票据发行,不仅使央行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而且由于央票不断滚动到期,为了覆盖到期票据和新增货币量,央票发行规模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2007年上半年,央行票据余额已达到3.8万亿元人民币。强制结汇制度已经充分暴露了期效性、阶段性的特点。迫不得已,2007年8月13日,国家外管局宣布,境内机构可自行保留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但在普遍预期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下,放弃美元持有人民币仍然是国内企业的理性选择。因此,国家外汇储备攀升依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难以释放。虽然央行通过不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存贷款利率等方式来降低流动性供给,试图以此将过多的人民币冻结住,不让它们进入银行与实体经济,从而减少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但是从控制通货膨胀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效果有限。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央行能够掌控的只是商业银行能够运用的资金,而不能控制国内经济主体对其完全拥有自主权的储蓄货币的使用。因此,我们应该对国内过多的流动性进行合理引导,通过发展对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降低国内经济波动的风险。

国内大量资金闲置,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途径,是当前流动性过剩的一个主要表现。对银行而言,高成本的巨额金融资产游离于实体经济,在银行内部低效甚至无效运转,必然给银行带来日益沉重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如果不对这些资金加以疏导,只能是现阶段各种资产的轮番泡沫化,最终引发经济动荡。因此,使过剩的流动性流向境外不失为缓解国内流动性压力的一个有效办法。我们应通过对限制对外投资的各种政策的调整,把资金堵塞的渠道打通,为投资行为扫清障碍。这样,国内的企业就会拥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国家通过对发展对外投资的鼓励,通过企业的自主选择,使国内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大的收益,这不仅可以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而且对于民族资本的国际化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培养国内企业成为跨国公司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从发达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的国际化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发展对外投资给我们提供了释放过剩流动性的理想空间。

二、黑龙江省发展对外投资的优势

英国经济学家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系统研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基本规律。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投资方向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道。由此看来,地理位置对于一国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上占有重要地位。按照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的对外投资理论,黑龙江省作为边境大省,其在发展对外投资方面应具有较大优势。

首先,黑龙江省作为边境大省,拥有与向周边国家进行投资的地理优势。黑龙江省共有18个边境市、县与俄罗斯接壤,与俄罗斯的边界线长达3045公里,拥有25个一类口岸(有15个边境口岸),其中水运口岸16个,航空口岸4个,铁路口岸2个,公路口岸3个,是仅次于广东的口岸大省。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使得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之间的铁路、公路、水路较为便利,因此其在发展对俄投资上交通优势明显。

其次,黑龙江省拥有发展对俄罗斯投资“心理距离”小的优势。中俄两国人民拥有深厚的感情基础,黑龙江省拥有较为雄厚的俄罗斯文化底蕴,民间交往较为密切,双方通婚现象较多,留学生交往较为频繁,因此两者合作的区位优势是明显的。哈尔滨曾是俄国侨民在中国东北的最大聚居地,在俄罗斯文化向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1991年起,两国各有100多个文艺团体进行了互访,而黑龙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2001年起,中国每年有1万多名留学生在俄罗斯学习,其中中国东北留学生约占1/3。而大批的俄罗斯留学生更多地选择黑龙江省学习深造。继2004年成功举办中俄青年友谊年之后,两国政府又通过举办“国家年”、“外语年”等活动使中俄文化交流不断深化,而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也得以不断加强。

最后,黑龙江存差位于国内前列,其流动性过剩特征较为明显。2006-2008年黑龙江省的存贷比分别为57.3%,56.6%和50.6%,远低于全国68.5%,69.3%和69.9%的平均值。省内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因此,借助于发展对外投资,有助于缓解这一现象。黑龙江省发展对外投资,虽然表面上看是黑龙江省的资金流出,似乎不利于本省经济发展。但是,在国内资金不能有效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如果借助于对外投资能够将俄罗斯等国际市场成功开拓,借助于对外投资能够找到制约黑龙江省发展的技术、适宜黑龙江省发展的项目,则会为黑龙江省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俄罗斯市场的成功开拓必然会为黑龙江省的稳定持续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同时也会带来与其他国家更多的合作机会。

三、黑龙江省发展对外投资的策略选择

由于我们国家在对外投资上还刚刚起步,以往对投资的限制还很难一下子完全放开。因此,中国鼓励对外投资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不断放松管制的过程。黑龙江省在发展对外投资方面,可以结合黑龙江省地处边疆的特点,从黑龙江省的长远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角度,对对外投资加以政策性引导,在对外投资项目的核准等方面引导企业的对外投资。

首先,在对外投资的国别策略上,应重点发展对俄投资。由于黑龙江省地处边疆,而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境内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如果只是依靠国内市场,其“边缘区”地理位置的劣势将难以规避。但作为边境省份,如果能够将邻国市场成功开拓,则其地理位置的劣势就完全可能“升华”为优势,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地缘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传统的区位条件取决于由区域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物流交通及信息交流的便利程度。由于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铁路、公路、水路较为便利,因此其交通优势明显。俄罗斯是黑龙江省的惟一临国,并且黑龙江省没有出海口,同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的经贸交往与其他省份相比没有地理优势。因此,这就决定了其地理位置的“升华”只能依靠开拓俄罗斯市场。如果黑龙江省能够进一步密切同俄罗斯的经贸合作,由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生产活动的差异而产生的在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互补性将会进一步推动两者的发展速度,黑龙江省对俄经贸中心的优势会进一步得以发挥,其经济快速发展的愿望会得到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在对外投资领域的选择上,应注重对自然资源领域与技术领域的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和技术约束将是长期的。应该说,无论从自然资源还是智力资源来看,世界上都没有几个国家能够与俄罗斯相提并论。据统计,俄罗斯已探明和初步探明的各种资源的价值达28.6万亿美元,而预测的潜在价值则高达140万亿美元。俄罗斯的土地、森林资源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天然气等十多种矿物资源的储藏量居世界首位,煤、石油、水力资源以及许多有色金属的贮藏量居世界前列。对俄罗斯资源型行业投资,既有利于解决俄罗斯人力、财力的不足,缓解土地闲置的压力,又有利于黑龙江省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约束。因此,若加大对俄罗斯资源领域的投资,将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在高科技领域,俄罗斯拥有巨大的智力潜力,拥有一支世界一流的科学队伍。据统计,俄罗斯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科学研究专家达96.8万人,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00万人,其中科学博士2.48万人,副博士16.86万人。按人均自然资源和智力资源占有量来说,俄罗斯超过美国1-1.5倍。在美国高盛公司提出“俄重新崛起”的观点后,印度学者莫汉即一针见血地指出,俄罗斯拥有惊人的技术资源,“对于中国和印度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充分发掘自身经济潜力并抓住俄罗斯的技术,否则西方将会找到打败我们的途径。”因此,加大对俄罗斯的投资,为充分利用俄罗斯的科技优势提供了可能。

2 李学彦.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储蓄过剩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5.

3 王世才.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吉林网. 2010年07月21日.

4 文魁. 李学彦. 流动性过剩的机理分析. 国际金融研究. 2008.4.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