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西藏资源禀赋结构与跨越式发展战略分析

史云峰  2006-05-3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各地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实践。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西藏的资源禀赋结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西藏各项工作,更加全面推进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我们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

一、资源禀赋结构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及其借鉴意义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问题,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过程的制约和影响,主要任务是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科学预测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向,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其中有关区域资源禀赋结构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对经济落后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西藏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1、区域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改变资源结构,即增加资本在资源禀赋结构中的相对丰富程度。资源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⑴。就一个经济体或区域来讲,自然资源通常是给定的;劳动力增加的速度取决于人口的增长率,各个经济体之间并无太大的差别;唯一可以有巨大的增长差异的资源是资本。当我们讨论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时,事实上是指资本相对丰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资本的丰富与提升,增加资本在资源禀赋结构中的份额。

2、经济发展战略是外生的可以由政府选择的变量。刘易斯的一段话,概括出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悖论:“如果没有一个明智的政府的经济促进,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经济进步,……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政府给经济生活带来灾难的例子,以至于要写满几页警政府参与经济生活的话也是很容易的。”更明确地说:“政府的失败既可能由于它们做得太少,也可能由于它们做得太多。”⑵同时,中国的改革实践和传统经济体制表明:宏观政策环境、资源配置制度和微观经营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逻辑上是由特定的资源结构和发展战略的选择而诱发形成的。这就

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重视发展战略这一外生变量,用科学的发展战略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实践。

3、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1)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的增加。(2)生产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3)技术的进步。在这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受到技术变迁速度的制约。如果技术不进步,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形,积累意愿就会下降。同样,一个经济中如果没有技术的升级,也就不会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所以,重视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升级,是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学途径和捷径。

4、在一定历史阶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要采取国家主导发展战略。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党和国家的责任。因此,在一定历史阶段采取国家主导发展战略是必要的。国家主导发展不同于计划经济和行政命令,不是回到旧体制,而是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各种资源向民族地区适度积累;国家主导发展也不是大包大揽,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本身。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要处理好国家主导发展战略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既要坚持国家主导发展战略,又要面对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坚持建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自身融人全国统一大市场。

二、西藏资源禀赋结构的特征及其评价

就西藏来讲,资源禀赋结构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来进行分析。

1、自然环境及其评价。自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形式。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随着生产力水平变化而改变的,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越大,反之亦然。

考察自然环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自然资源。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政策、体制。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决不是惟一的,因为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及其各种要素的权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发生变化和深化,传统意义上资源贫乏的地区可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人力资本优势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另外,对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政策、投资主体及经营体制决定了资源的受益对象可能发生转移和错位。江泽民同志1999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的资源,建立一些产业基地,使之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和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开发这些资源和建设项目,一定要多注意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利益和实惠。”⑶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西藏发展的社会成本约束。西藏地广人稀,市场狭小,发展的代价较之其它地区要大得多。投资巨大,而收益回报低,这对投资和资本形成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国家投资有限,区外资金不愿进人,这是西藏发展的最大约束。自然环境所造就的投资环境的先天性障碍,西藏短期内是难以克服的。

2、人文环境及其评价。“人文要素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影响区域的人文要素主要有:人口与民族、区位及交通条件、地缘经济、区位文化、区域经济技术基础与区域创新系统等。……人文基础在中国区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⑷,对西藏的发展而言,人文环境所起的作用更加明显。

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区位和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但同时必须看到,区位和交通是人地关系互动的结果,“人文”的成分更多一些。交通是发展的先导,西藏的发展,有赖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使货畅其流,更重要的是“送得来、出得去”,加快人才和信息的流动,促进更大范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其次是地广人稀和聚落分散。“地广人稀”是西藏各民族聚居区域典型的人文景观。“地广人稀”是人地互为因果的现象,对发展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聚落分散且规模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成本大;二是土地等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过大。在西藏,一方面生育的成本太小,贫穷和人口增长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接受教育的预期收益太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两方面因素负向加强,人口数量和质量的矛盾愈加突出,造成经济发展缺乏人力资本的有效支撑。

最后,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对西藏发展将持久发挥作用。民族传统文化是人文环境中的控制性因素,传统文化与发展的调适水平和调适程度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阻碍作用。传统文化形成于过去,作用于现在,影响和规定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改造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对西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宗教要改革,要走世俗化的路子,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和事务,这是改善和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西藏健康、文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3、制度环境及其评价。“新中国的民族工作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通过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引导翻身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党的领导下,第一项任务早已胜利完成,第二项任务也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并不能自动解决社会发育问题,文化意义上的制度环境需要长时期的改造;另外,体制环境的制约,使西藏的发展面临更加深刻的转轨困难。

社会发育迟缓是影响西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价值判断体系、组织化程度、财富观念、行为习惯和能力、心理意识等诸多方面的落后和差距,导致发展的速度缓慢、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互为因果关系,社会发育不良的问题不解决,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的效率就不能提高。

制度也是资本,也是生产力,改革开放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解放生产力。就西藏发展来讲,我们必须要补上改革开放的必修课,缩小体制、制度方面的差距,创新和积累制度资本,完善制度环境,学会运用市场机制求生存谋发展。作为民族地区,西藏的改革成本要大一些,社会转型更困难一些,承担风险和挫折的能力更弱一些。因此,改革的步伐要更大,但改革的步骤和举措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改革本身要有创新。

制度资源不足,制度环境缺乏对发展的促进和保障,这是西藏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隐性制度的改良和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与社会发展的成熟程度紧密关联;正式的制度安排需要政府的强力介人,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必要的。

自然环境的恶劣,人文环境的保守,制度环境的缺失,三者之间负向加强,使西藏发展环境异常严峻,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切。

三、现阶段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选择

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的目标是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对西藏来说是一次发展契机和大好机遇。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把握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涵义。发展战略决定发展方向、速度和质量,发展优势决定发展的路径、政策和措施。从比较利益的角度看,民族地区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包括资源优势也不像<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