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怎样从制度经济学探究央企管理制度创新

武邓  2012-02-16

论文关键词:央企 管理 制度 制度创新

论文摘要:国有中央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央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现代管理体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相对于国家制定的法理制度而言,企业治理机制研究属于相对微观的层次,本文主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央企制度的一些弊病,探讨阻碍央企制度创新的因素,并尝试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我国央企管理制度创新的背景

制度是人类社会交往、博弈的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规范交往过程的行为定则。制度由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方面构成。通过书面形式明确界定的称为正式制度,如各种法律和章程等;没有以书面形式界定而是通过习惯性遵从的称为非正式制度,如文化、习俗等。以企业为例,正式制度包括激励机制和治理结构等,非正式制度包括企业文化和职工价值观等。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特定制度的产物,是在特定制度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表现,因此任何经济现象和问题的产生,都是制度及制度变迁的产物。在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新旧体制之间产生摩擦与碰撞,会深刻地影响、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以,在我国央企管理中不可忽视制度因素的深刻影响,在管理制度创新中也不能采用单向思维,而应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多角度进行分析。

就我国央企看,大部分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30多年,企业发展成效显著,通过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但是离建立完善的现代管理体制还有很远的距离。一方面在现有状况下,受制于既得利益阶层和现阶段的良好效益,央企缺乏管理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制度变革过程中,企业外部的法律、会计、审计、政府职能、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变革严重滞后于企业制度的变革,造成政府意志和法律对促进企业制度创新缺乏良好的引导作用,这是央企制度创新停滞的另一个原因。在制度创新停滞下,引起了央企经济行为的部分扭曲和 “内部人控制问题”,制约了企业效益的提高。

二、我国央企管理制度的特点探析

我国的央企脱胎于国家的行政体系,可以说从建立开始就带有官僚机构的倾向和森严的等级规则,代理人企业治理的随意性也破坏着好的制度基因。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效益的快速增长也暂时掩盖了部分矛盾,使央企满足于现状,自身缺乏改革动力和制度创新的活力。

1、官僚机构的倾向弊病。官僚主义的特点主要有:(1)每一个官僚机构本身都是理性的个体,无法解决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矛盾冲突,就央企来说表现在股东和代理人的利益不完全的重合。企业的股东可能会制定合理的制度来监督和激励代理人,但是利益分配的不同,注定代理人具有官僚自利行为。(2)在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官僚机构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3)官僚机构的自我膨胀。根据帕金森定律的冗员增加原理,官员数量增加与工作量并无关系,而是由两方面内因造成的,一方面每一个官员都希望增加部属而不是对手,另一方面官员一般都希望是平庸的助手分担他的工作,而不是能干的助手来取代自己,这样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

2、等级规则弊病。(1)森严的等级规则势必造成企业管理链条过长,企业决策与市场和生产脱节,企业反应缓慢,弱化市场竞争力。(2)等级规则容易造成员工安于现状,不注重效率,新进员工缺乏创新动力,没有归属感。(3)等级规则容易造成员工忽视制度本身的权威性,导致权利寻租,滋生腐败。

3、管理层治理的随意性对良好制度的破坏。企业制定制度主要是为了激励和约束职工的行为。但是,在我国尊重制度的意识还较淡薄。管理层一方面希望找到制度的漏洞,通过利用漏洞使最大化自己利益;另一方面利用制度约束别人,而自己是例外;最后在有利时遵守制度,不利时违反制度。这些原因造成在企业治理过程中“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明显,也造成权力集中、独裁治理、任人唯亲等乱象,从而破坏了本来存在的好的制度。

4、企业现阶段效益增长对制度创新的阻碍。2010年国资委披露的数据显示,102家央企资产总额达到244274.6亿元,净利润总额则为8522.7亿,连续几年大幅度增长。央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具有很多优势。(1)中国工业化阶段人力成本很低。(2)国内市场巨大,可以支撑起企业的巨额利润。(3)市场准入制度下的事实垄断。(4)央企通过产权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交易,资产得到重新估值和定价,资产数额和利润得以成倍放大。以上原因短期内推动了企业的繁荣,却掩盖了其管理体制创新停滞不前的现状。如果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人力成本提高,市场化力度加大,准入门槛降,此时企业如果不能进行适当的制度创新,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5、利益集团对现有制度的维护。企业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是现有制度的有力维护者,如果制度变迁过程中其受到的损失得不到补偿,他们会明确地反对这一变迁。在我国政府主导的供给渐进式改革中,企业缺乏类似地方政府扩散型制度变迁的改革动力。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政府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这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这是央企低效率制度存在的重要原因。

三、央企制度创新的思考

1、组织机构扁平化。在组织结构上,取消过多的中间层,实行扁平化管理,其核心思想是:建立各个部门平衡制约的机制,运用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传统业务流程。通过对业务流程的相互制约建立相应部门,分配相应的权利,而不是按常规的先设立职能部门,再规划权力的分配。组织机构扁平化关键是业务流程的扁平化。通过分析业务流程,简化业务流程,才能简化组织机构,实现机构的扁平化。管理者要加强授权意识,增强组织群体凝聚力,提高被管理者的素质,就要求企业做好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制度,为企业寻找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2、弱化企业内部等级规则。企业内部等级观念明显,限制员工发展自主性,减少员工创新的动力和可能性,降低员工贯彻企业所标榜的企业文化的执行力,容易挫伤员工的自尊。因此,以企业内部的等级规则来增强对员工的控制力和管理的方法缺乏说服力。 3、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同时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人是有惰性的,而竞争机制的实行,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行员工岗位动态管理体制,围绕企业内部用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在员工竞争上岗时,实行在岗、待岗、转岗三种岗位形式,在改革发展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尝试创新。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职工所面临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环境可能极其复杂,单靠个人很难处理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从而高效的完成工作,所以就凸显了合作的重要性。制度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规范人们之间的关系,减少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工作顺利完成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在制定企业竞争机制时一定要强调合作、强调团体,把非合作博弈降到最低。

4、信息反馈制度化、电子化。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通过IT技术的应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率和降低经营成本。通过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消除企业内部信息不流畅问题,在信息流程管理中实现权责分明,提高企业决策、管理、执行的透明度,提高管理决策的精度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办公开支、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和企业内部资源知识的共享已经成为企业效益提高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要积极主动的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

5、权责明晰化,管理流程规范化。通过职能分工明确权力人,强调管理过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效率;通过制度化明确界定责任人,强调股东利益和代理人利益的一致性。代理人应对所拥有的权力承担同样多的责任,否则拥有权力的不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没有权力,必然造成管理混乱、效益低下。权责明晰并不意味着管理流程混乱,权责明晰化与流程管理的责任无边界并不矛盾。界定个体的责任,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能因为特定个人承担职责的疏忽而导致整个流程目标的失败。在流程内部,每个人除了对自身职责承担责任外,还要对流程整体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

6、走出股东至上、领导至上的逻辑困境,建立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央企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不是单纯为股东创造财富。除公司股东外,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能承担风险,企业的价值创造依赖于经营者与职工的人力资本,企业的生命力来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有利于保持相关主体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增加其适应性。

7、建立完善的企业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可能是比股东更有效的企业经营者,股东并不了解企业内部信息,因此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央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目标。央企可以通过开展价值考核、强化价值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形成强有力的长效价值和引导机制,将央企的战略决策、投资决策、经营管理、成本控制、预算管理、业绩考评、薪酬激励等诸多方面纳入其中。

四、结论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为使我国的央企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建立起完善的现代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近年来央企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却停滞不前。从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入手,探析央企现有制度的弊病并尝试给出一些建议也是非常必要的。

[1] 赵治纲.中国式经济增加值考核与价值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汪洪涛.制度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 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 张康之.论官僚组织中的等级控制及其终结[J].四川大学学报,2008,(03).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