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谈互动式教学在《劳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胡茂  2012-12-12

论文关键词:劳动经济学互动式教学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引言 劳动经济是人力资源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能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劳动力市场中的有关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的学习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放弃。一方面是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性较强,而经济学原理比较抽象,主要分析工具如几何图形,数学推理等都不容易理解把握。另一方面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学习流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和理论的死记硬背。要提高教学效果,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 一、《劳动经济学》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在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学安排中,一般是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劳动经济学》,要求将已经学过的供求规律、企业生产函数、边际效用递减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劳动力市场诸多问题的分析中,并拓展有关失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歧视等理论。然而学生的这一学习过程并不顺利,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尽管《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经济学科,主要围绕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工资、劳动时间、失业、歧视、工会等问题进行探讨,但是课程教学中所用的劳动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其中抽象、深奥的概念、原理以及严谨的逻辑推理仍然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的,而这些往往又是学生所缺乏的。学生一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要在学习生产者行为分析中,接触到应用公式、图形,严格假设前提下的逻辑推理,多数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对此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尽管抽象的理论知识无法在课堂上消化,但他们也不愿花时间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对于不能理解的原理、公式他们也不会主动寻求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帮助,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在劳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的制约,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辅之于课堂讨论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的信息量大,便于教师掌控教学的进度,对于保持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有一定作用,然而带来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质疑的精神,缺乏思考、缺乏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体验,学习成了完成课程学分,应付考试的活动。 (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并不平等,教师常常被视作“权威”,学生只能接受,缺乏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因而,学生无法在“质疑——探讨——思考——再质疑”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锻炼,也无法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据此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原有的教学计划执行。 二、互动式教学在《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价值观念,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深入。这意味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课堂学习和课后延伸相结合,讲授和引导探究相结合,运用案例探讨、学术辩论、自由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兴趣而学,而非为考试而学。做好互动式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前案例导入与课后案例分析相结合 每一章都可以应用“案例导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的课程安排。这种教学安排,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课堂,卸下理论学习枯燥的“包袱”。案例可以将枯燥的理论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从案例中对即将学习的理论获得感性认识。尽管学生在大一的基础课中已经学过《西方经济学》,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许多重要的理论知识大都已经遗忘,另外正是由于在大一就接触非常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使得许多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畏难情绪,从而抵触《劳动经济学》的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前的案例导入,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老师” ,当学生有强烈的愿望去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更投入,并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劳动者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参与决策理论的学习前,可以通过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初次婚龄以及初次生子年龄推后的案例引入,引发学生对此劳动力现象的关注,同时激发对此现象解释的兴趣。而课后的案例分析则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提升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当然必须明确的是案例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而理论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好经济学的基本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才能使案例教学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理论教学与现实探讨相结合 由于我国的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较国外滞后,教材的编写大都参考国外的教材,引用较多的如伊兰伯格的《现代劳动经济学》,这些教材大都以国外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作为分析的对象,对我国在转轨时期的劳动领域的各种问题关注较少。因而在《劳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市场运行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将劳动市场的发展动态引入到教学中来,无论是使用现成的案例还是自己编撰案例,都应使案例在时间上更贴近现实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够对身边现实世界的诸多现象有所思考。例如“民工荒”、“员工过劳死”、“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等,这些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非常容易了解的劳动力市场的种种现象,他们更有兴趣分析了解造成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当学习的内容是以现实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便有了探究的兴趣,成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和发现者,而不是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学生未来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遇到的诸如工作调整与搜寻、工资增长、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人力资本投资、工会维权等,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理论学习,更是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在不同假设条件下的最佳行为选择。这时候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如何选择才能符合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三)课堂学习与课后探究相结合 课堂教学可以让教师在集中的时间,将有限的信息授予所有的学生,然而,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以及课时的有限性,使许多相关理论无法在课堂得以拓展,学生难以完全消化,因此还必须利用课外的时间延伸学习。但是让本来就缺乏经济学理论兴趣的学生,课外再自觉学习有一定难度。这时可以尝试教师引导加团队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团队,让他们通过讨论、论文、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展开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引导他们讨论。 例如在工资理论学习之后,要求学生收集各国各地区有关最低工资的法案,以及经济学家对此的不同看法,然后对劳动力市场作一定的调查,了解最低工资是如何制定,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等。尽管这些学习任务要花较多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是以现实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分析对象,学生大都表现出兴趣和热情,通过课后材料的收集分析和思考讨论,加强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相结合 《劳动经济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深浅不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无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的授课,常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希望加深理论学习,了解理论发展前沿,而基础差的学生就课本本身都无法跟上进度,对更深的理论学习望而却步。因此,教学改革必须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是实现互动学习的前提,是互动学习顺利展开的保障,互动学习使自主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得以深化,通过二者的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温习、拓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通过查资料、探讨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劳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的中外文献,并归纳总结其理论思想,在质疑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当然课程的学习还是一个信息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可以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增加彼此的了解,形成良性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将不懂得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也可以通过邮件或者学校的教学平台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激发大家学习的热情。笔者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辟了社区讨论板块,讨论的主题涉及到每一章节的问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根据学生回帖的情况,即参与讨论的情况,了解他们对理论的掌握程度,这也可以作为期末考评的依据。 (五)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迅速便捷地传递知识的优势,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缺陷,方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与教师或者其他同学交流,及时解答疑问,同时可以利用教学平台上随时添加的资源,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例如笔者利用学校引进的数字化教学平台Blackboard,建立了《劳动经济学》的网络辅助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进程,进行预先课程准备,带着疑问到课堂学习,更能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利用上面的各种相关的电子书籍、视频讲座、专业网站链接等资源,加深理论学习,拓宽专业知识视野。本课程的专业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讲义,进行测验和调查,开展在线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修改以后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能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杨春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2]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 [3]黄阳平.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培养[J] .集美大学学报,2008.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