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议青少年网络依赖的本体因素及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

魏晓娟  2012-01-08

论文摘要:青少年特有的青春期困惑、好奇、随潮心理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是导致青少年易沉溺于网络的本体因素。鉴于网络依赖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青少年必须正确认识网络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管理策略的运用,合理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而成功实现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网络依赖;本体因素;自我管理

网络依赖也叫“网络成瘾综合症”,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网上操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网络依赖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时,就成为一种心理障碍。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有5%~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依赖倾向,其中青少年约占7%。另据民盟北京市对中学生网络问题的调查,目前北京市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为13万多人,占14.8%。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小学六年级至大学一年级之间,并且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在接受心理治疗的网络依赖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网络依赖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被看作是毒害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青少年网络依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本体因素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内容丰富、传播互动、平等自由等特点有关,也与青少年特殊时期的身心发育特点有关,更有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青少年特有的青春期困惑、好奇、随潮心理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是导致青少年本体易沉溺于网络的重要原因。

(一)青春期特有的困惑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躁动不安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心理上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身体的骤然增长、第二性征的显现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使青少年更加注意自身的形象,关注同伴对自己的接纳和评价。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引发了许多心理困惑。不仅如此,青春期又是一个“叛逆”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崇尚独立和自由,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愿顺从父母、老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以抵触成人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又因生理和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反抗与依赖并存,勇敢与怯懦同在,心理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并易产生愤怒、抑郁等否定情绪。种种困惑和矛盾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网络的虚拟性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幻想的空间,为他们的情感转移或心情宣泄提供了一个较为方便、快捷的场所。

(二)青少年的好奇和随潮心理

青少年好奇心强,有着天然的、自发地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网络作为一种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信息呈现,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好奇于网络的丰富、便捷和开放,于是急于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加上网络游戏的惊险、刺激,网上聊天、交友、网恋的浪漫,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使他们极易涉足其中。

同伴在青少年时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面对周围同伴的冲浪行为,许多青少年也按捺不住,纷纷效仿。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部分青少年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着好奇心,而一些网络提供的性信息恰好迎合了青少年性知识欠缺、对性好奇的心理。网络游戏则给他们提供了虚假的成就感,网上聊天更使他们抒写心扉,逾越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困难。于是,一些青少年一接触到网络就一发不可收拾,沉溺于其中。

(三)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

自我控制能力是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和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思维的抽象逻辑水平还比较低,缺乏社会经验,意志力还很薄弱,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难抵挡同伴的上网行为及网络中存在的新奇刺激的诱惑。

二、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严重危害

网络依赖不仅使一些青少年视力受损,体质下降,学习成绩下滑,不愿意与人交往,严重者心理上会出现诸如抑郁、自闭、偏执等症状,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伤或伤人等恶性事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家庭的和谐都产生了巨大危害。

(一)危害身心健康

据媒体报道,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在贵阳、南京等地抽样调查测试后发现,长期上网、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其智力呈下降趋势,有的甚至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标准水平线以下。经常上网并已成依赖的孩子,有些人的智商甚至达不到该年龄组的正常值水平。国外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除影响大脑发育外,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甚至导致死亡。

网络依赖一旦形成,人就像上瘾一样,一旦离开网络,会变得焦躁不安、食欲不振、举止失常、神情恍惚,产生精神阻碍和异常等。

(二)引起学业不良

网络依赖青少年整日面对电脑,沉溺于虚拟世界,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习惯出现紊乱,无法保证正常的学习时间。即使人在教室,心思也全在外面的网络世界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必然下降,导致学业不良。学业不良会进一步影响其学业自尊,降低学习兴趣,使其到网络中寻求逃避和解脱。上海81名大学生就是因沉迷网络、无法完成学业而被集体退学。

(三)产生社交困难

有网络依赖倾向的青少年大都具有内向、敏感、社交困难等人格特点。而这些害羞、内向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容易受挫。青少年上网主要有游戏娱乐、聊天、收发E-MAIL三种行为。网络游戏提供了虚假的成就感,使人兴奋,让青少年忘却真实的自我及现实社会的规则。网上聊天和收发E-MAIL都因网络的匿名性及其衍生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宣泄心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所。网络依赖的青少年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兴趣,不愿也不会与人交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际交往困难。

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新时代赋予人的必备素质。人际交往技能缺乏使青少年人际交往受挫,人际交往失败的经验又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障碍、社交困难必然阻碍着青少年未来事业的发展。

(四)增加暴力倾向

国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电子游戏可以增加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并与成年后的犯罪等不良行为成正相关。网络游戏一般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长期接触网络游戏,脑海就会形成以攻击来处理问题的模式。生活中遇到冲突,就会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另外,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会淡化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模糊道德认识,降低法制观念,出现道德规范和内心准则的“去抑制化”现象,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暴力倾向不仅对社会、对他人有着潜在的威胁,还妨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导致犯罪等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

(五)降低亲情水平

青少年上网次数过多,时间过长,亲子交流机会就会减少,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出现困难,孩子对家长的关心和呵护就会置若罔闻,对父母的情感就会变得比较淡漠。严重者甚至为了上网不择手段,离家出走或自杀,完全置家长的心理感受于不顾。孩子学业不良、生活紊乱,家长必然会为孩子的网络依赖现象忧心忡忡,容易产生焦虑和过度自责等不良情绪。总之,青少年网络依赖不仅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还给家长带来了巨大压力,严重损害了家庭的和谐。

三、 进行自我管理,使青少年远离网络依赖

网络依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完善。青少年在网络使用问题上,一方面不能对其避而远之,毕竟网上的丰富知识和网络的便捷性使之成为现代学习的重要工具和途径;但另一方面,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要发挥自我能动作用,通过采用一定的策略合理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而成功实现网络应用的自我管理。 (一)自我管理理论

自我管理是咨询与治疗领域里的一种新技术,它整和了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通过当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解决一些困扰自己的行为及不良情绪。Scheier和Botvin运用自我管理技术对青少年的药物使用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其他研究也证明了自我管理技术在行为矫正中的有效性。自我管理策略包括:自我监控、自我奖赏、自我订约以及刺激控制等,其重点在于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学者柯米尔二氏(1991)指出,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计划有五种特质:1.采取混合策略通常比采取单一策略有效;2.必须持续地应用策略。如果在设定期间内不能有规律地执行,则效果将大打折扣,从而无法产生明显的改变;3.必须订立实际的目标,并评估达到的程度;4.自我强化是自我管理计划中的重要部分;5.需要环境的支持来保持得来的改变。

(二)青少年网上行为的自我管理策略

行为的主体是人。因此,要想合理控制自己的行为,人必须发挥主体性,通过积极努力及合理策略的运用来预防和改变不良行为的出现。综合自我管理理论及网络依赖的具体情况,青少年可采用的网上行为的自我管理策略有如下几点:

1.明确上网目的,制定上网目标

青少年在上网前应花一两分钟时间想一想上网的目的,然后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放在电脑边醒目的地方,打开电脑就直奔目标,这样就不会在网上无目的地乱逛,也不会被网上眼花缭乱的东西吸引,可以节省许多时间。

2.限定上网时间

根据列在纸上的上网任务,青少年应估计一下此次上网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假设估计要用30分钟,就先把闹钟定到15分钟,到时候看看进展,以便能够充分利用余下的时间。也可以在电脑中安装一个定时提醒的软件,在上网的同时打开,以便能及时提醒自己,有效控制上网时间。

3.制作上网警示卡

制作上网警示卡的目的是通过对网络负面影响的认知时刻提醒自己远离网络依赖。因此,对于迷恋网络游戏或网络聊天的青少年来说,制作上网警示卡十分必要。青少年可在警示卡的一边逐条列出网络成瘾的危害,另一边列出减少网络使用的好处,放在房间醒目的地方,特别是电脑旁边。有上网冲动或必须上网前先看看上网警示卡,不断告戒自己及时从网络中退出。此外,还应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坚决避免浏览黄色网站。

4.转移注意力,利用消退法减少上网次数

网络依赖如酒瘾、烟瘾一样,很难短期内解除。有网络依赖倾向的青少年,必须设法转移对网络的关注。如想上网时,可有意识地找本书看,或到户外跑步、爬山等,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在决心消除网络依赖的时期内,可逐渐拉大上网的次数间隔,通过减少上网的次数与时间来解除网络依赖。

5.自我暗示、自我强化

每次想上网时,反复进行自我暗示:“不行,不是时候……”、“我能行,我能坚持住”。在内心进行一番冲突和斗争,控制住上网冲动后及时进行自我鼓励,如“我很棒,很了不起”。除言语暗示外,还要进行自我奖惩,可通过实施或剥夺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等方式进行。假设五天内不碰电脑,周末就允许自己玩几个小时,如果违反了计划,该周末就不得上网。

6.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指某种不良习惯一出现,就立即给以刺激性的惩罚,使其感到厌恶而控制不良习惯的重现。青少年可以预先在手腕上套上一根皮筋,每次有上网冲动时,就用力拉皮筋,力度逐渐加大,让自己感觉到肉体的疼痛,从而抑制住上网的冲动。

另外,有网络依赖倾向的青少年还应明确认识上网诱因,不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发泄消极情绪的工具。心情不好时,可通过在无人的地方大喊、跑步、哭、倾诉等途径发泄出来,不压抑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要敢于面对,通过寻求家长、老师及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找到解决的办法。由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家长必须作为指导者和监督者参与到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来。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从孩子的心理需要出发,激发和培养孩子网络使用中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真正起到监督者的作用。只要青少年发挥自我管理的积极主动性,就一定能运用好网络工具促进学习和自身的成长发展。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