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是中国民主发展的文化方向

洪涛  2009-11-21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体制构成的一个整体。民主体制的建设在当前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在沿着正常的轨道势如破竹,而民主文化却还迟迟没有形成,这对中国民主的实现是很不利的。如何突破制约民主文化形成的瓶颈,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建设道路,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促进民主文化与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部分融合,科学吸收和借鉴西方民主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民主体制的健全来带动民主文化的发展等方法,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不断地推向前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是中国民主发展的文化方向 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正像中央编译局俞可平先生所言:“政治哲学中最古老而又最新颖的话题无疑是民主,谈论最多分歧最大的话题无疑也是民主,最令人神往而又最使人迷惑的话题还是民主”。【1】民主的最初解释是由“人民”和“统治”两层意思的组合。民主文化即民主的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民主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民主政治的情感、态度、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顾名思义,它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民主文化,深深地烙上中国的印迹,是符合中国国情、不能离开中国这片土壤发展的民主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民主意识形态总和,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具有符合中国情况的民主意识形态,是民众对中国的民主制度的一种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内化为一种民族的心理和思想文化。 中国民主发展的文化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必须以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文化为追求的目标。没有这样的文化追求, 政治发展就会流于浮泛, 失去内涵。笔者认为,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 首先,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人民当家作主为其核心理念 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的现代价值观为主体,这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民主,其最高原则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不仅体现在民主的国家制度真正按照人民的权益运行,实际成为人民所掌握的政治权力,而且体现在民主的国家制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都以高度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来协调社会关系,实行自我管理,真正实现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有秩序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新型民主,本质的要求是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法治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当家做主,人民是主体,党的领导是核心,法治是基本保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起来,既反映了民主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目标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因而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民主,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一朵奇葩。坚持这一思想和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的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在广泛的社会领域民主文化的发展成熟程度,是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 【2】假如在一个号称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严重缺乏民主意识,由此导致社会生活中严重存在着背离民主的现象,那么这样的民主制就不是全面的高度的民主制,它自身必然存在着种种非民主弊端。并且,这种民主制肯定会不断受到来自社会的非民主因素的影响和冲击,而很难巩固自己、发展自己,甚至会陷入困境和危险。 其次,马克思主义民主文化观始终是其指导思想 中国的民主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要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但中国的民主建设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本和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的指导。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在原有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础上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理论基础、制度框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文化观,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民主的本质,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提出了非常丰富的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先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理论,并业已构成了当代中国民主文化现代化的实施框架和价值尺度。中国民主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文化理论为指导,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这表明了中国民主文化的前进方向,必然是不同于形形色色的非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指导,我们才能明辨是非、找准方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推向前进。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必须在马列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百家争鸣,探索求新。批判非民主乃至反民主的思想意识仍应是我们今天民主思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在批评的同时,也要加强从正面对民主做出建设性的思考,纠正对民主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对民主及保障民主的各种措施的认识无疑更有待于深入下去。民主思想的批判之维和建设之维都应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文化思想核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再次,权利与义务、自由与平等、服从与尊重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强调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民主自由要求和遵纪守法的统一、维护个人权利和尊重他人权利的统一。 公民依法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享受充分的权利,同时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这里的核心是平等意识,全体公民在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面前完全平等。“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要保护你表达意见的权利”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民主作为公民社会的产物,公民精神对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主理论的核心思想应当是重视人的价值。自由与平等是人的价值的最终体现,也是民主思想的根本体现。洛克早就将人的生命、健康、财产、自由和平等作为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也将未来人类的理想状态看作是“自由人联合体”,是通向理想的彼岸,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自由是一个相对和抽象的概念,我们并不能作出一个明确的绝对的标准来给自由作一个诠释。但是自由作为人类的目标至少可以通过个人自我选择的最大可能性来得以体现。 民主是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其原则的,民主运行的代议制选举正是由此而确立的。民主社会不同于以往社会的一个关键点在于这种整合是通过相互妥协来实现的,不是暴力和压制。正是这种让步和包容的精神让每个公民在遇到一定利益关系时,都会作出一定的妥协,让出自己的部分利益,来争取同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实现的相对最大化,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实际上这样的结果用民主的价值判断的确又是最好的选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第一,促进民主制度与民主文化的良性互动 当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民主制度化为“民主文化。”制度是形式,文化是内核,二者缺一不可。以实践作为民主制度建设与民主文化建设的结合点,形成民主的舆论和氛围。面对民主制度不健全和民主文化缺失的双重难题,必须强调实践的能动作用。如果说人的正确思想从社会实践中来,错误思想也与社会生活中的消极体验有关。一些民主制度和原则在生活中走样变形,这一事实导致少数人对发扬民主有了消极体验,甚至产生悲观情绪。须知,民主制度和民主文化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能是正确实践的结果。在民主问题上,最忌讳的高喊脱离实际的口号而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只想当“设计师”而不屑当普通实行者的乌托邦思想。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民主生活,在行使民主权利的同时学习民主思想、捍卫民主理念,坚定对民主的信心。实践证明,民主进程不怕慢,只怕停,更怕退;民主生活不怕小,只怕空,更怕假。广大群众都从身边的事做起,认真负责地行使每一项民主权利,参加每一次民主生活,会有助于形成民主的舆论与氛围,优化微观民主环境,也就是为完善宏观的民主制度和推动民主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第二,立足国情,促进民主文化与民本文化的融合 从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现代化的历程来看,始终存在着民本文化与民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为专制政治服务的臣民文化。民主文化与民本文化的融合,就是要把自由平等的人权意识与国以民为本的国家意识结合起来;把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人民主权观念与民为贵的价值观结合起来;把权利本位观念与爱民、宽民、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结合起来;把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与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方略与以德治国的传统结合起来;把民主与集中结合起来。“民本主义的民有理念,是建设民主政治的内在根据;民本主义的民享理想,是建设民主政治的逻辑前提”。【5】中国的民主文化建设不能离开中国的土壤环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缺少民主文化因子,民本文化成为民主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深厚的优秀文化遗产,尤其是民本文化,它们被世代相传,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中。要倡导和弘扬它们,使它们产生效益递增绩效,放大它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理念的辅助作用,增强民族竞争的文化凝聚力。 第三,独立自主,科学吸收外来民文化的有益成分 文化建设历来具有交融性和开放性,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更是如此。由于历史和经济实力等原因,西方民主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优势,加之国际上文化信息的不公平流动,西方民主思想对我国民主文化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冲击。这要求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建设要把吸收和抵制、借鉴和扬弃、清理和总结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西方民主思想一律拒于国门之外,又不可以“西天取经”的简单做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在于能否适宜本国的情况。西方民主文化是个庞杂的系统,有部分思想反映了民主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主要是指某些程序性、操作性的内容,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和吸收。 第四,引导民主文化赖以生存的载体——公民社会的合理成长 民主文化需要通过传播来影响每一个人的民主价值观,不是简单的对个体进行说教就能达到的,还需要依托公民社会这个社会组织作为载体,才能更加有效地培育民主文化。所谓公民社会,政治学强调它的公民性即公民社会主要由那些保护公民权利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民间组织构成而社会学则强调他的中间性,即公民社会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中间领域我传媒在民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总是潜移默化而又至关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信息提供和公众心理条件涵育方面。把公民社会当作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我公民有效地政治参与,要求他们能够尽可能广泛地对他们关心的管理和决策问题,获取正面的和反面的信息意见。如科恩所说:“如果连对立的报道和意见都听不到,所有渠道仅提供一种看法,提出批评性评价的兴趣就会降低,相信错误难免的风气也将消沉下去。”【6】应该发展和完善政策,积极鼓励公民社会的兴起。公民社会是非政府组织,却可以为政府分忧解难,成功解决好政府无法解决的细枝末节。公民社会是代表各个社会组织的利益群体,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规范和引导,从宏观上加以控制。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健康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上的,许多西方学者都把公民社会的存在视为民主的必要条件。托克维尔认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多元的、自我管理的公民社会,是民主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