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弋亚明 龚平  2011-03-29

论文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导致了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表现在网络言行放纵、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严重、道德情感沦丧等方面。必须采用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网络道德情感等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管造一个阳光网络世界。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议》中指出:到二o=o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明显提高应当从青少年抓起。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给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网络道德教育己成为当前对青少年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原因在于重视不够、教育思想没有与时俱进等。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有必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下来思考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青少年网络不良问题的主要表现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C)发布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年1月17一日)显示:我国30岁以下的网民(网民指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占网民总数的82. 6%。其中学生网民占总网民的35. 1 %。与上年同期相比,18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增长301万人。可见,青少年网民的数量是越来越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对新旧价值观的冲突感到迷惘,便会在虚拟世界中出现网络言行放纵、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严重、道德情感沦丧等严重的道德问题。

网络言行随意放纵。调查发现,部分青少年网民在网上聊天经常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文学符号,把网络上的一些垃圾语言高频度使用当成一种时尚。至于以电子邮件散布诽谤、骚扰、病毒等讯息,私自用别人的帐号上网、浏览黄色网站、崇拜网络黑客、网恋、网络诈骗等等不良行为,很多青少年竟然持无所谓的态度。

网络价值观念模糊。部分青少年把现实生活中己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同网络活动割裂开来,认为网上聊天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不文明的语言在网上可以使用;不认为在网上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等等。对于网络中不法分子散布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宣传言论更无动于衷,丧失了应有的阶级立场和政治立场。

人格冲突突出。相当一部分“网瘾”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与现实中不一样的人,理由是:①放松自己;②新鲜、自由、轻松、刺激;③尝试、体验不同于现实的新生活等等。在现实社会学习和生活压力的逼迫下,青少年这些独特的心理特征很容易使他们逃进虚拟社会。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的道德标准。

道德情感沦丧。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在“人—机—人”这个异化的网络环境中,青少年实际上是在跟冰冷的机器在打交道,人与机器之间不可能有情感的交流、分享。经常把时间耗费在网络上,人与人直接的情感交流大大减少,造成青少年道德情感冷漠。另外,在网络中,所接触的绝大部分是陌生人,青少年对他们所处的现实情境不可能有很真实的了解,又怎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处境、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呢?

二、形成青少年网络不良问题的主要原因

1.街少年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

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育少年便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这样心理健康问题就容易出现。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强,自控能力较弱,自尊心特强,当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向亲朋好友倾诉,网络成了他们最信任的朋友。在虚拟空间里,由于身份的变动性和匿名性及角色扮演的转换,他们可以找到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找到替身——理想的我,这个替身可以为所欲为,无需承担贵任。网络便使人对这类知觉结果产生新的价值定位,有的人会把藏在心中不良嗜好完全显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因此产生了大量有悖于道德的网络问题。

2.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薄弱

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主要是学校德育传输给青少年。目前,多数学校对如何利用网络这块阵地进行教育的认识还没有到位。学校普通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中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的知识教育,忽视了网络道德教育。在家庭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家长要么畏网如虎,要么放任自流,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处于道德的随意状态。大众传媒由于受地理空间和受众对象接受时间的限制而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有的传媒往往是针对某些网络事件实行就事论事的评说。有的则对网络行为存在的问题的夸大宜传,这也影响青少年对网络的正确认识。

3.网络特殊情境的影响

虚拟性是网络的最主要特征,由于虚拟性的特点,网络成为作用于人的心理的中介物。在非网络环境下,人直接与自然和社会发生联系,人际交往是一种真实情境下的交往。在网络环境下,人与自然或社会发生的联系是以人—计算机—人的模式间接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缺乏面对面的真实交流,看到的只是冰冷的数字符号。长此以往,人与机器接触的机会远远大于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接触,人将被机器左右,冷漠孤独,产生“网络孤独症”。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监督不严,网络活动被发现的可能性降低,人的自律心理可能下降,放任心理容易膨胀,从而不能控制自己,易产生“成瘾症”或网络犯罪。网络不像电视报纸或其他媒体经过一定的选择加工,单向传播的,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具有互动性和双向性。这样易使网络成为信息的宝库的同时,也变成信息的垃圾厂,内容良莠难辨,青少年中自制力、意志薄弱者就成为不良信息的俘虏。

三、纠正青少年网络不良问题的对策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从表面看是网络上的信息符号表现,但危害的最终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给他们的工作、生活等造成重大影响,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新世纪人才的质盆。网络道德问题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出现的严重问题,如果不从品德角度加以教育,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受阻,势必反过来会影响青少年的传统道德行为模式。因此,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在了解网络道德问题形成的根源基础上,共同采取多种教育手段,为青少年建设一个阳光网络世界,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1.以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构建网络道德规范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赫希特认为:“立场鲜明和马列主义知识牢固,可以提高抗拒冲突和重大怀疑的能力,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引导青少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分析问题,看待人生。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同时将中化民族的优秀文化输人网络,通过互联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网上的错误思想作斗争。用先进文化的阳光,去驱散网络中的阴挂,还青少年一个阳光网络世界。在先进文化的主导下,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使网络社会合理、有序、协调、稳定地发展。首先,建立网络社会规范体系,维护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要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网络社会现象的特点,摸索出一套能推进网络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符合本国国情、与国际互联网接轨的网络规范;其次,要营造一种与网络社会相匹配的道德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规范,而且也符合网络社会所要求的特殊社会规范形式,从而让网络行动者自律,尽量减少其失范行为;最后,建立网络监督机制,坚持网络法治与网络德治并行实施,用行政手段对网络进行规范,实施强制性的控制措施,鼓励人们对网上不良现象进行谴责。

2.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增强道德主体意识

在网络教育中必须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需求,这是当前对青少年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需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它在对青少年网络教育中体现为以青少年为本。网络教育的目的必须全心全意为青少年着想,把满足青少年生存和发展各种需求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用禁止青少年上网的办法来解决网络道德问题,抚异于本末倒置。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育少年的道德主体性上,实施以主体性发展为核心取向的网络道德素质教育,从他们的内心信念人手,在内心层面确立起网络道德秩序和道德观念,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质。比如综合运用“知、情、意、念、情”等要素的整体功能,诱导青少年网络主体主动接受道德教育,自觉自愿做出道德的理性思考,形成一定的道德自觉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另外,还要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网络法规教育,树立良好的网络法制观,提高免疫力,自觉抵制网上各种不道德的言行。

3.加强情感教育.培养网络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强大激发和推动力量。道德情感冷漠的人不会乐于接受某种道德概念和准则,更不会体会他人痛苦的情绪体验而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所以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运用乐情原则、冶情原则、融情原则,以培养青少年的各种情感。首先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通过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精神的关怀、理解与安慰。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培养孩子正常而健康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大千世界的温暖,消除冷漠的道德情感,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杜绝网络中的失德行为;其次,学校要开展一些能吸引不同个性学生注意的活动,丰富课外生活,激发青少的道德情感,教师要努力运用优秀的人格、富有感情的教育素材、正确沟通方式和热情奔放的态度营造氛围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摧动感化之心,使他们把这种感动内化为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我们也可以模拟情境,让青少年处于受网络道德问题困扰的境地(比如受黑客攻击)来体会他人的处境,培养其网络道德移情能力的发展。

4.加强自我教育,学会自我调节

现代社会学理论把行为的自我调节看作是个体自身行为改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我调节过程能增强人的行为的内部动机从而使其行为受到影响,能有利于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人的某些特定行为,加强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只有内化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行为上的实践才有意义。因此,青少年必须在网络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具体表现为:1、提高信息辨别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面对大量信息,青少年应该提高信息承受力、鉴别力、免疫力;2、具备网络安全知识。比如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的密码,不要一开始就将自己家庭背景全泄露出来,不要跟陌生人约会见面,不要回复任何粗俗、暧昧、肮脏的信息;3、正确处理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实际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体现,网上交往只有融人社会才有意义。青少年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与人交往,在实践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做网上网下两栖全能的人;4、正确处理网络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使情感朝积极方向发展;5、理智控制上网。上网之前先定目标,限定时间,理智控制上网次数和时间。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