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气象灾害对丰县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丁建忠 耿超 张淑颖  2010-12-27

摘要根据丰县近50年的气象资料,着重分析了影响该县农业生产的3种主要气象灾害,即干旱、涝灾和连阴雨的影响情况,并提出防御对策。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影响;对策;江苏丰县

强对流天气是指冰雹、龙卷、雷暴大风等对流强烈发展的天气现象,是江苏省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会造成很大的危害[1]。冰雹天气在江苏省除寒冬外都会发生,但频数多、雹块大、范围广、灾情重的集中在4—6月。其他月份偶尔出现降雹,但范围小,一般不会造成损害。主要移向的气候路径为东北移向,从山东枣庄入侵到江苏徐州。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暴雨频繁、降水集中,引发江河湖库水位暴涨;加上客水大量压境,本地地势低洼,水泄不畅,从而导致农田不同程度的损失。洪涝造成的经济损失取决于洪涝的强度、受灾地的地形特点、经济水平和抗灾能力。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地势低洼,从多年农业生产来看,一般都是旱丰涝欠。无论是春旱连夏旱,还是伏旱连秋旱,一般持续到第3个月就会有灾情出现,在丘陵地区和淮北等灌溉条件差的地区尤其会引起旱灾。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1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连阴雨

连阴雨之所以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不仅使农作物因水分过剩形成涝灾,同时使农作物的光照不足而引起烂种、烂秧、三麦赤霉病、棉花幼铃脱落、大铃霉烂和霉絮[2-3]。由于它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特别是春秋季连阴雨发生在农业关键时节,其形成的灾害极为严重。如1963年4—5月连续出现了累计44 d的连阴雨,有1/3的台站总雨量大于300 mm,江苏省夏熟作物渍涝面积达16万hm2,成灾面积5万hm2,严重减产或基本绝收面积达2 000 hm2,给当年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1.2高温

高温会使水、电等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造成供需矛盾,严重影响生活和生产。持续性高温还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4]。7月上旬高温干旱,淮北地区稻田龟裂;淮河以南地区水稻受旱脱水面积达20%~30%,稻田干枯开裂面积占10%,农作物普遍枯萎,生长受阻,蔬菜减产3~5成。

1.3冻害

从生产危害情况看,冬季三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经过深秋和初冬的低温锻炼,作物处于越冬停长期,抗寒性较强。一般最低气温为-5 ℃时,叶尖叶片受冻,且恢复快(1、2级冻害);严重冻害能冻坏茎叶、分蘖节,以致死亡(3~4级冻害)。秋霜冻害出现越早危害越重,一旦发生,影响棉花、花生、山芋、喜温蔬菜等晚秋作物的后期成熟[5],未吐絮的棉桃遇秋霜冻害,棉绒变黄,烂桃、铃,产量下降。 2对策

2.1干旱防御措施

一是栽培措施。根据干旱规律安排农业结构,调整插播期;合理灌溉,采用喷灌、滴灌、浸润灌溉等节水方法;平整土地,深耕改土;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主要采取用草、秸秆等覆盖土壤表面,或采用土面增保剂、保墒增湿剂等乳膜覆盖等。二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干旱严重时期,人工增雨[6]是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进行防旱抗旱的有效手段。气象台要做好天气过程的预报,抓住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气形势,选择有利的增雨时机,与水利、农业、民航、军队等部门紧密配合,在省人工增雨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争取最大程度地缓解旱情、减轻损失。

2.2洪灾防御措施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减少农田积水灾害;对低洼地区进行改造,提高排水标准,增加泵站或加大抽排功率;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径流系数,减弱由于雨水急骤汇流而形成的积水灾害;加强基建项目管理,严禁建筑材料堵塞进水口,影响排水设备发挥功能;关注天气预报,在强降水来临前,预降城市周边及市区河道水位,利于泄排。安排挖掘机在各设施农业园区开挖排水沟,使园区和外来水能够排出,消除洪水对大棚的侵害。

2.3霜冻防御措施

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在霜冻来临前浇春水保苗;多雨时应及时清沟排明水、滤暗水,加强根系活力,防治病害;加强水肥管理,重施小麦穗肥,促进壮秆大穗;巧施油菜花肥;淮北及江淮地区处理好棉种等,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播后覆盖保温,适温炼苗。

3

[1] 郭进修,李泽椿.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对策[J].灾害学,2005(4):106-110.

[2] 钱莲文,郭建宏.泵州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2009(6):11-12.

[3] 王军海.莱州市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8(8):92-93.

[4] 罗迎新.梅州市气象灾害的形成、特征及其防治[J].热带地理,2007(6):505-510.

[5] 徐精文,杨文钰,任万君,等.川中丘陵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J].中国农业气象,2002(3):49-52.

[6] 卢兆民,姜冬梅,夏福华.淄博市农业气象灾害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65-366,368.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