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赏识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芮川明  2012-11-03

学习好是每一个学生的愿望,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心愿。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总有一些学习中的学困生,他们时时牵扯着教师的心。

我认为,学困生,不是他们智力不够,而是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要有效转化化学学困生,只有多点赏识才会走向成功。

一、 坚定转化学困生的信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功的信心会促进其成功。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能够给予鼓励和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或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学困生只有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学习成绩虽差却有了稳定的进步时,才能更激发起学习的劲头。因此,我们还应从学习上多帮助他们,除在教学方法上及时改进,提高兴趣、鼓励参与教学外,还需“开小灶”消除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这有助于他们思想稳定;同时也可以建立联系,每月定期对他们进行加强巩固和指导训练,稳定心理,避免他们重新走上“厌学”道路。

二、 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

中学化学一周四节课,每节课就45分钟,加上有些化学教师并不担任班主任工作,与学生课外接触机会不是很多,要想切实转化化学学困生,光靠教师个人的一点努力是不够的。有些学困生不光是化学差,其它功课也较差。如果他只在化学学习上受到激励,其它课上却不断受到冷落、打击,刚被激起的一点自信心和上进心也许很快就泯灭了,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对于学困生不能轻易放弃,而要联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其他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来共同关心帮助学困生,营造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困生无论在家或者在学校,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中,从而激发起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勇直追的意志和行动。

三、 营造赏识教育的氛围,共同关注学困生的进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加强对学困生的观察、引导和帮助,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提出真切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写评语是拉近师生关系的一剂良药,它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进展,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给一位化学学习较为困难的同学的评语:本学期你下了很大的决心,想提高化学学习成绩,并为之而努力,可是你想过为什么实施的过程并不十分的顺利吗?你还缺少什么呢?其实老师也多次和你谈过,你每次也爽快地答应了,我希望你能以各种方式向同学们证明你一定行!这位学生看到我的评语后,主动来向我请教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进步也很大。 四、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赏识教育同时要求我们学会期待,给予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尽量给学困生提供培养自信、享受成功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按照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态度,依据自愿原则,我把全班分为十几个化学学习互助小组,一个盯住两个或三个学生,在平时的听课、作业、实验的学习活动中互相督促,互相帮助,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才能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给学困生提供机会、条件,使之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这样做既符合化学课堂教学原则,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五、 把握赏识与批评的关系,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对于学生,仅有爱是不够的。实行赏识教育要避免盲目赞扬,要崇尚实事求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当然“惩罚”决不等同于“体罚”,并且还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有一次班上有位学困生未按要求完成新课预习作业,我并没有大声训斥或“体罚”他,而是要求他利用早读课时间预习,并提出一项要求作为对他的“惩罚”:记住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遇到类似情况,我通常采取这样一种“以学习促学习”的“惩罚”教育,有效地扼制了不做作业等行为。

当然,批评也得讲究点“幽默”。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可以先赞美他别的优点,让他心情愉快,然后再委婉地告诉他什么地方做错了,他也会愉快接受并改正。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