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提高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郭林涛  2012-09-20

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在课堂中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科学教育的需求,更是学生发展的需求。但是,我们发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与能力,在化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出现了一些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使得新课程落实不到位。关注和思考这一现象的成因,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探究性学习低效化的原因分析

新课程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然而,不少教师对此产生了误解,表面上课堂教学有探究之势,但教学效果却事与愿违。当然,产生化学课堂探究性学习低效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与教师自身不正确的教学认识与不当的教学策略有关。仅列举以下四例:

1. 片面追求活动形式,使探究性学习表面化

例如,新课程研讨会举行的一次公开课,内容是“发展中的化学电源”,采用了探究性学习:把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为科学家,一组为电池使用者;电池使用者提问题,科学家作答。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干电池作废后,经太阳晒后,又有电了,但很快又没电了?电池作废后为什么会烂掉并流水,怎样改进?碱性电池有哪些优点?

其实,这样的探究性学习,表面上看是热闹,探究的问题也不少,当时观看学生好像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实际上学生真正弄懂了多少呢?再者,一问一答,学生印象肤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与师生课前演练所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相比,更是得不偿失。

2. 探究学习的选题不当

例如,“物质的量”等概念的教学,教师上来就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生虽然进行了探究,但对这些概念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教师还得从头讲起,学生的探究只不过走走形式而已。这种没有知识基础的探究,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一些学生对知识产生模糊认识。

3. 探究性学习庸俗化,认为课堂上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就是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①什么叫可逆反应?②什么叫化学平衡?③为什么说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然后根据问题去探究学习。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忙于到教材中找答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

实际上,这是把探究性学习演变成了先学后教的“注入式”教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解答问题不是探究,因为问题早有了答案,解决问题就是寻找正确答案。

4. 采取了“放羊式”的探究,有时能“放”但不会“收”

有些教师把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看作是教师省力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把很多内容让学生去探究。殊不知,由于教师缺乏对探究学习的正确认识,加上没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性学习,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所探究的内容都是学生已会的,或一看就会的,或者是经过努力去探究也无法弄明白的。

二、提高化学课堂探究性学习实效性的解决对策

课堂教学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是探究过度,问题设计考虑不周全,对学生的回答考虑不充分。

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化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五点:

1. 认真选题,是保证探究性学习实效性的前提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也不强调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探究能力有限,学习时间较紧,不可能用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教学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选择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尽可能的采用探究性学习。 2. 有效提问,是保证探究性学习实效性的关键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完整的思维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说,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通常是在主体内部进行的,是内隐的,是自问自答的。而来自外部的提问,即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同样能够成为思维发生的起点,一种外部的、语言化的思维正是从提问中开始。

提问本身并没有一套遵循的、严格的和固定的规则,但提问时必须注意以下方面:①问题的设计应有适当的难度,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②问题的设计应有较强的指向性,直接指向预期的方向与目的;③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层次性,层层深入,使学生思维持续深入发展。

3. 善待生成,是保证探究性学习实效性的亮点

探究性学习是“课堂生成”的佳境。大量的课程资源往往就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的。这种课程资源在教师备课时往往无法预料和估计,它具有瞬时性、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也正因为这类教学资源产生于具体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正因为它具有这些特性,它才显得宝贵而有意义。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这些非预见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地分析、判断这些动态资源的价值,将其有效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就能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的逻辑起点和生长点,成为教师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动态生成、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动力资源。

4. 调控课堂,是保证探究性学习实效性的艺术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很强的学习过程,但并非代表课堂放任自流,相反,它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调控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①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在学习的特征及时空上进行调控;②教师是“向导”,而不是“警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时要做好引领工作; ③注意知识的整合,做好探究性学习知识的阶段小结与课时小结;④运用教学智慧,尊重教学生成。只有这样,这种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探究性学习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 加强实验,是保证探究性学习实效性的特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化学实验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所无法代替的。通过化学实验,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提升了素质、掌握了知识。

教师要努力挖掘化学实验教学中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实验内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探究性的本来面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实验探究性很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总之,化学实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所以,应该提倡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