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肖丽华  2008-09-08

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填写,与我预设的基本一致,但对于结论的填写却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观点。比如:“根据钠浮在水面上不能得出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因为钠是在水面上高速运动,是不会沉下去的,这正如现在流行的极限运动——滑水,在动力快艇的拖曳下,滑水者在水面上是不会沉下去的。”“钠熔化成小球不能得出钠的熔点比较低的结论,只能得出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比如铁熔点很高,但铝热反应放出来的热量也能使铁粉变成铁水。”“嘶嘶声不仅仅是产生氢气的缘故,可能是红热的钠遇到水时所发出来的声音,就像家里炒菜时热锅遇上冷水一样。”……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即强调生成空间。弹性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