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从日本大学生人格培养要求反思我国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

赵宗绪 李奇  2011-11-0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人格 人格培养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本文在论述人格、健康人格内涵的基础上,借鉴日本大学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我国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以期对新形势下培养和铸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健康的人格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和才智的发挥,而且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1 健康人格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人格的界定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主观性是主体的规定,人格是人的规定。”[1]健康人格是一个新概念,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为其进行了定义。例如,毛主席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标准;邓小平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标准;西方分析学派的荣格认为健康人格是“个体化的人”;存在—人本主义学派的马斯洛认为健康人格是“自我实现的人”。综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健康人格的主要特点是: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对生活和未来抱有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并能较充分全面的发掘自己的潜能。

2 日本大学对培养大学生人格的要求

应该肯定,当代日本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处于较高层面。日本大学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和平、追求高尚情操。日本大学认为,健康的人格是培养出来的,其主要要求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正确的自我意识。在大学生人格结构中,自我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和制约大学生人格的形成,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反映。具有健全自我意识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自我肯定、自我统合的人;一个主动发展自我,且自我具有灵活性的人;一个本身独立,同时又与外界保持协调的人。对自己应有强烈的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的愿望,奋发向上、力争成才,并根据自我设计目标自觉调节行为;能够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扬长避短,能够控制自己,在不同的场合中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

二是自尊与尊重他人。自尊与尊重他人是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什么是人的尊严呢?马克思说:“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2]人格是在行为中表现的,健康的人格也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人格健康的大学生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尊重社会习俗、关心他人的需要、真诚地赞美、不作无建设性的批评等。

三是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认识,也不是理性认识。它是人类(主体)对世界(客体)的一种特殊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是一种有意识的一体化。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于大学生树立审美观、增强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辨别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侵蚀,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3 我国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

当今社会,“人格培养”已成为一种终极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改进培养方法,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培养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手段,把健康人格教育的意识和内容渗透到高校各科教学中,以熏陶、实践和对榜样的践行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3]。

3.1 以学校教育为重点,加大人格培养力度

学生入学后,学校教育便对学生个性形成起关键性、主导性作用。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活动,都要指导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教师在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指导定向的作用。而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充分认清自己的个性。否则,他们会在授课时将自己的情绪与烦恼投射给学生。学生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学生同伴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同伴既是自己行为的强化者,又是一个可以模仿的示范者,还是将自己行为同别人进行社会比较时的参照标准。有研究表明发展互动式心理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向积极方向发展,而且可以缓解消极情绪。

3.2 以集体教育为主渠道,寓个性于集体教育之中

集体教育,使指教育者面对受教育者的集体进行教育,同时依靠并通过集体,教育其中的个别成员。培养优秀集体,形成集体的正确舆论和价值观念,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当良好的集体形成以后,它又成为教育的巨大力量,集体的正确政治方向、共同奋斗目标、舆论和优良的传统作风,对每个成员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依靠集体进行教育时,集体的成员感到自己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受教育者,也负有教育别人的责任,因而提高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既注重个性发展,又注重集体教育,寓个性于集体教育之中,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曾这样阐释过集体与个体的辨证关系:个人只有为集体创造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个人才能生存和发展;个人的价值只有得到集体的承认才会激发个人创造性。

3.3 以社会实践为重要环节,将人格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实践,是一种无形的磨练。社会因素是人格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才能发展和完善。离开了社会环境和实践,人无法生存,更不用说人格的形成。实践是人的社会性形成的基础,也是人格形成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我们要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帮助大学生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纠正人格缺陷,培养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胡乔木,华罗庚.《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