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基于课程改革大环境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学生成绩评价改革的探索

周利华  2012-05-18

论文关键词:教学评价 课程改革 发展性评价

论文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领域中的一个大难题。本文结合《车工工艺学》课程的实际情况,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试图探索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价体系,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客观的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意义

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它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那么,其成绩评价方式也应与其培养目标相一致。学生成绩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体系,它是学校教学的杠杆,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我们怎么评价,学生就怎么学习;我们怎么评价,老师就怎么教。所以说,学生成绩评价的问题是学校教学改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所在。

从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价的要求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理论内涵可以得知,发展性教学评价是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价实践要求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的发展。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评价重心过程化——更为关注对成长发展过程的评价,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将评价日常化、通俗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唯纸笔方式论,追求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

二、发展性评价方式的具体应用

下面结合中职《车工工艺学》课程的实际情况,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试图探索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价体系,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客观的评价,让他们在平等的竞争、轻松的环境中领略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对于车工工艺学这样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笔试成绩上是不能正确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的。笔试成绩好,只能说明对书本知识掌握好,而一旦遇到生产实践问题,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现行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则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观:评价重在改善——通过评价来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是用教学目标作为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够克服这种弊端,让学生只和教学目标比,这种标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随参加对象的不同而随意改变。它不是为了分等、择优、选拔,而是全面检查达标状况。达标人数越多越好,达标情况越圆满越好。它不仅不要求拉开档次,反而要求缩小档次,减少区分度。它鼓励的是人人能够夺标的胜任动机,群体共同夺标的合作意识,具有团结进取的积极意义。《车工工艺学》相对独立的章节课程结构,正好可以适用这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不是放在大的教学阶段结束之后,一个完整的学程学完以后,而是用评价作为改善学习的手段,既改善在教学之前,也改善在教学过程之中,还改善在一定教学阶段结束之后,即不断改善、始终改善、一直改善,而尤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及时改善——发展性评价的作用。这样一来,评价成了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目标教学赋予了评价以新的功能,提出了评价的三种类别,这种评价观具有革新意义,符合素质教育的要义,能使所有学生为达到目标而努力,而不是为赶超某个尖子生而努力,它可以避免教与学的盲目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相对评价为主,绝对评价为辅

对于《车工工艺学》这样的专业技能很重要的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期望学生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必须采用相对评价方法:允许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达成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个人的基础和提高幅度,进行纵向比较和评定,以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

例如,在考核学生对车刀几何角度的掌握情况时,我们可利用实训设备,让学生进行磨刀体验,并用图表的方式详细记录学生的每一个阶段的磨刀情况,由学生、同学和老师共同填写“学习综合评价表”。再用曲线图的方式将各次磨刀的成绩表达出来。最终的评定成绩不是以某一次的成绩为准,采用水平考核与进步考核相结合。最终的目标是每个学生都能独立磨出所需要的刀具。

采用相对评价法,淡化了评价的横向比较功能,强化了评价的初始性、发展性和激励功能。体现了区别对待的个性评价,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与进步幅度,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评价思想。

绝对评价具有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等优点,因此长期以来占着主导地位,但在车工工艺学这样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占着很大比重的课程中,单用考试成绩来判定学业的好差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通过考证等方式结合绝对评价,并灵活地运用绝对评价法。第一,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客观标准。第二,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到客现标准。即允许学生提前或落后一步达到同一客观标准。第三,鼓励提前达到标准的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参加竞赛辅导班。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 2.阶段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

车工工艺学课程中的每一章内容都是独立成篇的,因此更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记载,通过随堂检测、单元检测等,来关注内容的掌握情况。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可帮助学生提高日常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终结性评价则是考查学生阶段、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成绩,是对学完某阶段或某个级段的测试和成绩的评定,目的是评价学生是否已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设备操作、编排工艺、找资料等方法,全方位地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收集情况、学生的自我评价、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生产实践记录以及教师、学生的观察和评价,这些都可以成为评价成绩高低的依据。这样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力度,记录学生的每一点成长,淡化分数的作用,可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基础评价为主,辅以“特长”评价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考试成绩一般,但当他进行技能训练时,实践操作能力非常出色。

以05级机电专业某生为例,他的专业考试成绩非常一般,但是他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非常强,钳工和车工实训技能非常出色,比理论成绩高的同学好多了。这时,我们不能以一般的标准来评价这个学生合格不合格。为此,我们的评价方式应与之相适应,加大“特长”评价的力度和权重。通过考查、论文、交流、比赛、考证、作品来完成评价。学生学起来没压力,兴趣浓。在特长培养过程中,一些平时学科成绩平平的学生“脱颖而出”,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我们的毕业生面临的用人单位,不是问你“考了几分”,而更多的是问“你会做什么”,他们更关心的是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就业角度而言,高的考试分数并不代表学生有强的操作技能,而学生拥有一项强的操作技能却足于让他立足于社会。在就业时上面讲到的同学比其他学生更受企业的欢迎。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态势,我们不关心学生“考了几分?”更关注的是“你提了几个问题”、“你解决了几个问题?”因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学习起来会非常主动,学得越多,问题也越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强。当然,做为一个评价体系,我们要评价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不能单一的以某一特长来评价,还要综合学生各方面的基础,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思想品质、理论基础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但在特长方面可予以更大的权重。

4.学校评价为主,社会评价为辅

创造条件由学校和社会对学生进行双重评价。传统的教学体系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而现行工学结合下教学活动的主体由单一的学校变成企业和学校两个主体,而且体现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实现全面的开放化,具体表现在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资源的构成等诸多方面的开放上。在教学场所方面,工学结合下的教学地点真正实现了从封闭的学校内部扩展到外部的行业企业中,形成了一个由学校、企业和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的开放性的教学互动空间。在教学内容上,从注重职业技能的提高转向注重职业技能与职业发展的共同提高,教育的内容扩展到企业的发展需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由学校教师、学生,转向企业师傅、学生、学校教师和社会人员等多方面人士共同参与的大体系。在教学结果的评价方面,则由学校自主考评转向由社会、企业考评认证与学校自主考评相互结合的方式上来。

学生成绩的评价要重视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应多元化,由一元因素向多元因素转变,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学生意识和情感、伦理道德修养、科学技术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全面评价。评价的体系和标准只有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现状和生产实际出发,才能对我们的教与学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须突破几道难关,中国教育报.2007.03.21

[2]张晋.当代知识观视野中的职教改革价值取向[J],职教通讯.2006(09)

[3]冯莹.表现性评价在职校学生评价中的运用[J],职教论坛.2006(12)

[4]李家林.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探讨.高职教育.2006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