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分析及防护措施探讨

谭微 曾莹  2011-04-15

【摘要】 作者对急诊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有锐器伤、电离辐射、消毒剂刺激、心理社会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增强健康防护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充分的休息及适当的心理调整防范措施,减少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才能有效预防职业危害。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 职业 防护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急诊科护士常最先接诊病人,而急诊病人病情急、重、突发、变化快、病情复杂,急救护理人员经常在既往病史不清、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即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中,其潜在感染的危险大。因此,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显得尤其重要。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1.1 锐器伤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病人时为了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会接触到多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针剂安瓿及手术刀片等,稍疏于自我防护,即使皮肤黏膜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害,甚至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1.2 电离辐射 急诊护士经常护送急重病人做CT、X线摄片等检查,许多急诊病人烦躁或意识不清,送检护士需床旁监护病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X线等辐射。

1.2 化学因素 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等需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其中大部分消毒剂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护士经常使用消毒剂,皮肤黏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1.3 心理社会性因素

1.3.1 暴力因素 急诊病人病情急重且多为突发,尤其在夜班时遇到医护人员少、病人多的情况,护士忙于急救处理,没有过多的时间向病人及家属做充分的解释,只能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诊治,无法兼顾,而急诊病人及家属对此常不理解,有些病人或家属则出现过激行为。若遇到斗殴.醉酒后的病人及陪伴则更易冲动,甚至会辱骂或殴打护士。在此类情况下,护士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造成心理创伤,使工作热情降低。

1.3.2 精神或体力因素 急诊科护士既要参与院内抢救,负责院前出诊,同时还要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抢救任务,工作量大而且经常值夜班,下班还要照顾家庭和孩子。要求有充沛的体力及精神高度集中。有的护士还存在晕车现象。院前出诊时,在救护车行驶过程中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仍要迅速准确地进行各项抢救操作。这些因素不仅使急诊科护士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而且精神高度紧张,持续的紧张和劳累若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及适当的心理调整,会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疾病。

2 防护措施

2.1 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讲座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将防护知识纳入考核内容,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健康防护意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2.2 急诊科护士应了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对已确诊的传染性病人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对初诊或未确诊的病人也应提高警惕,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均按阳性对待。

2.2.1 洗手 医护人员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病人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而洗手是防止感染传播最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急诊护士护理每一位病人前后、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取用无菌物品前后及接触污染物品后均应严格六步洗手法洗手。

2.2.2 戴手套 手套是医务人员的防护工具。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2.3 锐器伤的防范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从而有效的预防锐器伤。若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进行相关的处理。伤口紧急处理后,再根据感染情况及伤者自身机体免疫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治疗,给予随访和咨询,做好跟踪监测工作。

2.3 护士应灵活应对各种人际关系 学会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病情,尤其对情绪激动的家属注意沟通技巧,尽量避免激化矛盾,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此外,医院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急诊室应有保卫人员值班,以防暴力事件的发生。创造良好的行医与就医环境。

2.4 医院应根据工作压力、工作风险等因素合理调整工作流程,实行弹性排班,组织各种文娱活动,有效地减轻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急诊科护士应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调适心情,高效地投入到每一天的急诊抢救护理工作中。

2.5 建立职工档案,定期健康体检,预防接种。保障医务人员健康从业。

3 小结 护理管理者应建立健全防护制度,不断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而护士自身则需扎实的理论实践基础,积极的心态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有效预防职业危害,以更好的适应急诊护理人员这一特殊角色。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