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融合途径

佚名  2020-12-07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传承和发扬的核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才培养的价值,是培养高校人才核心素养的基石,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才培养课程中合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的途径研究,对于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文化自信,重塑学生价值观,重构健全人格,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才培养;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传承和发扬的核心,对青年一代文化积累、人格培养、民族精神的塑造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相融合,有助于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价值观,重构健全人格,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1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

1.1 民族凝聚力、和谐统一的精神

所谓民族凝聚力是指由情感、理想愿望、价值观等各种观念形态相结合,蕴藏于民族成员的意识或观念之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聚合与相互团结的精神力量。[2]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追求长期和谐统一的心愿,成为凝聚社会的根本力量,呈现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来自中国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塑造中华各民族共同理想和追求发挥了重大作用。

1.2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是保障中华民族持续长久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我国文化长盛不衰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正是遵循这种精神而奋斗了一生,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度过了无数次的灾难与危机。

1.3 追求真理、知行合一的精神

追求真理、知行合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行知统一的优良传统,推动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理论,开辟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基本道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但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实践,为我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1.4 责任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

责任担当、勇于奉献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究极核心,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与希望的融合表现。孟子提出:“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之推而内之沟中。”充分体现了勇于担当的胸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鼓励历代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忧国忧民,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教育的良好素材。

2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确定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课程中合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2.1 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多次的论述,陈宝生部长也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就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这些对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高校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从我国来看,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之所以能够在文化继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因为高校大多属于综合类大学,有多个学科和各领域的专家及设备作为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人才以及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还因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途径是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濡染。从这两个方面上说,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进程中,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好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

2.3 融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承载着人类历史上灿烂的文化,在每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将中华优秀传统的精华部分融入人才培养,即能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也有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习总书记也曾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严峻,从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精华处引领大学生思想,有利于大学生面临纷繁不同的文化时,秉持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定力。

3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的融合途径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高校从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出适合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宏观上控制传统文化的教育,制定传统文化课程的学分制度;另一方面设置传统文化类的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其他课程中,全面推进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将传统文化意识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使自己重构健全人格,继而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3.2 拓展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创新传播载体

除了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外,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借助新的媒体技术和平台进行推广和传播。一方面学校可以组建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组织各类传统文化的活动项目;另一方面可以在学校内教学楼、食堂、购物中心等地方的宣传栏,还可以通过学校微博、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平台,向学生们发布传统文化的宣传海报和视频,通过学生喜欢接受的形式传达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这两方面的参与学习,学生可获得人才培养方案的集中实践学分。

3.3 注重文化课堂情感内化,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一直存在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问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靠灌输和说教是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文化教育课堂应该以启发式、互动式、展示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情感内,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4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地影响,对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融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培养文化自信,重塑价值观,重构健全人格,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是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