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析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问题

佚名  2009-07-29

摘 要:就业问题与我国的经济能否又好又快的发展密切相关,这其中的人口因素不能忽视。结合我国当前的人口发展情况,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就业问题,认为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投资结构的不合理、中国企业的有效就业率低是产生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在最后提出三点建议。 关键词:人口;经济增长;就业 1 我国人口与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矛盾不断凸现,人口的增长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并未给社会带来显著的就业机会增加。而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年龄人口均比前一年多90余万人,并且不断递增。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劳动参与率下降等因素的作用,新增加有就业要求的劳动力人数与往年大体持平。综合人口发展的种种特点,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1 人口发展情况 (1)总人口继续增长。 我国人口将继续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趋势缓慢增长。 (2)新生儿性别比居高不下。 现在初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现实已经被各级政府所重视,但是由于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涉及人们深层的生育观念,尤其在广大农村又十分普遍,解决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所以近期将难以有较大程度的扭转,解决初生儿性别比偏高问题将是长期的任务。 (3)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 但转移的速度将比前几年有所趋缓,其原因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对农产品生产补贴及减免农业税,已使一部分出外打工者,特别是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的农民工重新留在家乡务农。但是这种状况依然改变不了城镇人口绝对值上升与乡村人口绝对值下降的总趋势。2005年城镇人口已达到55889万人左右,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2.76%左右;乡村人口达到74814万人左右,乡村人口比重达到57.24%左右。 (4)老年人口比例继续上升。 少儿人口比例仍呈下降趋势,老年人口比例继续上升,老年人口绝对值已经突破1亿人大关,人口老龄化趋势将继续加剧。 (5)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 劳动年龄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少儿抚养比缓慢下降,有望接近30%;老年抚养比缓慢攀升,将接近11%,总抚养比接近40%,成为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 1.2 就业形势 在就业市场上主要是下岗职工、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农民工和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三类群体左右着我国的就业形势。 (1)下岗职工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 一方面由于2004年劳动保障部颁发了《关于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凡是职工安置方案不明确、资金不到位或资产不落实的,要责成企业予以明确和落实,否则,一律不予批准,以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和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贯彻这个文件,基本上将使某些国有企业借改制和主辅分离大规模产生下岗职工的倾向得到扼制。 (2)农民工短缺状况将得到缓解。 虽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趋缓,但农民工的供给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短缺,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各级政府加大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力度,对农民工的供给将是利好因素。第二,在部分地区农民工的医疗工伤保险将被城镇医疗保险所覆盖,优化了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第三,《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贯彻执行,健全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对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起到重要作用。 (3)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近几年来,由于高等院校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度增加,每年都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没能就业,造成未就业大学生累计数量明显增加,紧缺就业岗位来吸收这批大学生。虽然每年研究生招生数量都有增加,能够使部分大学生推迟就业,但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仍会明显增长。 2 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和谐因素分析 人口增长就会给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而经济的增长在创造一些新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对传统的职业提出挑战,具体经济增长能否带来更多的就业就难以预测。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率高低与失业率高低存在着替代关系,二者是反方向的比例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年均GDP增长率超过了9%,但近年来失业压力却有增无减,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8年的3.1%上升到2005年6月底的4.2%。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出现同步增长的局面,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我国劳动力本身相对过剩,面临着巨大的劳动力转移压力。“十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农村每年新增适龄劳动力2300万人。劳动力适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和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将不断增加,到2020年,中国15—64岁适龄劳动力将高达9.4亿。另一方面,就业和需求不能完全匹配。资源不足,偏向重工业化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限制了对劳动力的吸收,适龄劳动总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与我国经济增长形成不和谐的发展关系。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状况看,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满足需求,造成不少岗位空缺;而有知识的劳动力失业比率在上升,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滞后性,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步,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现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00万人,不少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 2.2 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在75%左右,我国人为推进城市化,缺少经济基础支撑,出现就业结构偏差,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削弱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而且第三产业投资的滞后又成为阻碍就业扩大的主要因素。 2.3 投资结构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呈现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的扩张期的特征,形成与我国比较优势不符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增速差距有所缩小,但基本格局仍未根本改变。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已经超过60%,而轻工业的比重则下降到不足40%。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将使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2.4 中国企业的有效就业率低 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均资源不足、居民消费率低下与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劳动力总量明显过剩的矛盾突显出来,使传统经济体制下严重存在的隐性失业逐渐转化为显性失业。一方面,存在大量无效就业人员条件下,企业有效利用无效就业人员,而不必增雇工人,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增加产出。因此,失业会不因产出增加而下降。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相当多的人员离岗或下岗,由于这些被释放出的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所拥有的技能有限,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导致相当多的人员在下岗后不能重新就业,加大当前就业压力。反映在统计中的数据是国有企业效率得到提高,盈利能力增强,GDP逐年增长,但失业率却处于上升趋势。 3 和谐就业的对策建议 尽管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6‰以下,但人口仍要持续惯性增长20多年,人口至少要增加2亿以上,即到15亿左右才有递减的可能,再增加2亿多人口对自然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十分巨大,需要优化人口政策,加强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上应该有所改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扩大就业,构建人口、经济、就业三方和谐的良性发展。

3.1 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目标 在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前提下,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就业的贡献是不同的。由于我国传统推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战略,片面追求产值的增长,结果导致与一般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动存在较大偏差,主要表现为产业产值结构与产业就业结构的严重不对称。按比重排序,我国的产业产值结构呈“二、三、一”型,表明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就业结构则为“一、三、二”型,是工业化前期的结构特征。我国的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现在经济又出现了偏向重工业化的倾向。要适当放缓重工业化的进程,加大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要走“就业增长为中心”的工业化路线,重点投资关系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和促进就业扩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弹性大,可以从投融资、税收、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大力扶持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支持它们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社会保障与就业政策相互配合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必须与劳动工资标准水平拉开差距,保证就业收入高于不就业的保障。在最低工资线没有提高的情况下,这两项保障的标准水平不易过快地提高。第二,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发放方式应当有利于督促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业,而不是拖住人们就业的脚步。要建立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受保者转为就业者,并且约束能就业而不就业者。第三,在制定和推出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时,要综合考虑从业者社会保障的要求,使社会保障的参与、接续和调整等安排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就业和保持就业的稳定性。 3.3 重视教育、强化培训 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双重目标的最优捷径。 (1)人才培养。 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社会培训。 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培训专业结构,不断更新培训内容。规范培训的专业设置,提高培训效果,保证人人都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且不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 总之,不能忽视伴随人口发展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要关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就业趋势,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尽量避免闲置的劳动力成本,给予人们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方式,提升全民心中的社会成就感和安全感,构建和谐社会。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