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与调节

何长东  2012-07-24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中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一、我县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县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还有一种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容易很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我县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2、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从而使“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有的父母与孩子长时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三、调节“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我县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可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要与“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

3、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4、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一个孩子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