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论压力管理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机制

吴新炎  2011-08-10

摘要:首先确定压力和压力管理的概念,然后通过汉斯·薛利的压力GAS理论来讨论压力管理的生理机制,通过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门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群体动力学理论来讨论压力管理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压力管理;生理机制;心理机制

一、压力管理的概念 压力是个中性词,但人们往往给它赋予了太多的贬义色彩,总是把它与绩效不佳、职业枯竭、身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逃避行为、工作满意度下降等一些消极的行为联系起来,这源于过度压力的症状是明显的,是负面的,而忽略了适度压力的积极作用。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压力问题,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压力管理。压力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的负面效应最小化,而最大化的发挥其正面效应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压力管理是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调节到适宜的水平而不是将压力完全消除掉,如果生活或工作中没有了压力,那么也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 二、压力管理的生理学机制 汉斯·薛利认为,机体具有保持体内平衡的内驱力,当压力源威胁到体内的动态平衡状态时,机体会自动作出反应来维持平衡,但机体作出反应的能源物质是有限的,如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机体就会失去应对持续压力的能力。 薛利把压力与机体的对抗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警戒反应阶段。当出现警戒反应时人体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引起我们身体机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若这些状态持续时间短或及时得到了缓解,则产生的压力会成为工作的动力,反之就会出现不良影响。因此,这是一个警告阶段,用以提醒人们引起重视,及时作出调整,若忽视了或者调节失败,或者外界压力过强则会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称为对峙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人体的生理、生化变化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个体会竭尽所能的调用体内的各种潜能做抵抗。在对峙阶段,人的身心已经开始出现故障、发生病变的临界状态,若及时调整,增强自我力量,获得有效的支持,并可阻止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变化,并可能退回到第一阶段,否则很容易急剧发展到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为衰竭阶段。在这个阶段,若人体的压力还是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或缓解,则人体的唤醒状态和免疫系统开始崩溃,疾病纷纷而至,会直接导致心理防御系统崩溃或者生命因疾病而终止。 从薛利的理论的三个阶段来看,机体对压力自有其免疫的功能,即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应对压力的存在,但毕竟机体对压力的应对是有限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必需借助外界的手段来缓解或消除压力对个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且最佳的时机就是在警告阶段就采取行动是对个体最小的伤害,而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机体发给我们的信号,等想采取行动的时候,往往已经发展到了第二阶段,更有甚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正如过劳死或心理崩溃导致的自杀。所以压力管理应宜早。 三、压力管理的心理学机制 1.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位称之为归因。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该理论解释了归因的维度以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的影响。他认为,内因外因、稳定与不稳定是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所考虑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人们如何归因会影响今后的成就行为。 韦纳于1982年又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性,即失败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韦纳看来,这是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发生变化。 从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看出,压力的产生很多时候来自于个体的归因,如同样面对完成得不理想的工作任务,如果把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能力导致的,则个体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把原因归结于不确定的环境导致的,相对的个体体验到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同理,同样面对升迁,有的人会感觉很开心,觉得那是上级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是自己工作努力的结果,而有的人会忧心忡忡,考虑自己能否胜任,会感到很大的压力。之所以有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个体的归因。所以,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形成积极的良好的归因。 2.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源于弗里德曼和弗雷瑟做的一个试验:他们派人随即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他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他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到20%的家庭主妇同意。从这个试验里我们知道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的登上高处。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