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医学生重生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

宋言静 张方方  2012-04-23

【摘要】我国目前高校医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凸显了医学生“重生”教育的缺乏,而医学生未来职业定位的特殊性又要求医学生要对生命有非同一般的体察与内省。因此,对医学生实施重生教育成为必然。本文试图在分析医学生重生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可能困境的基础上探索实施重生理念教育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重生关爱生命轻物重生敬畏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倡导重生理念的国家。所谓重生,顾名思义,就是珍重身体,爱惜生命。“重生”思想在我国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然而目前医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实在令人堪忧。

一 医学生重生教育亟待加强

目前的医学生,乃至承载治病救人使命的医生,本应对生命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与珍爱,却时常被披露有不负责任的漠视生命的现象。医学生自杀的事情时有发生,并广受媒体关注。除此之外,医疗事故的发生有时候并不是由于医疗技术的局限所致,而在于医生的不重视,也可以说是对生命的轻视。2009年底发生的南京儿童医院医生上班忙“偷菜”害死5个月婴儿的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湖北通城县中医院发生的“左右不分”的事件,医生为患者做错了腿部手术;几天后,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再次发生荒唐的“左右不分”手术事件,一个医生可以糊涂到“左右不分”的程度,他还有什么资格当一名救人于水火之中医生!2008年第7期的《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院学生的一封呼吁善待动物,关爱生命的信,信的内容让人触目惊心,人们在为那些实验动物悲惨的命运而扼腕叹息时,也发起了呼吁医学生要对生命进行深切的反思。因此,当下医学生的重生教育亟待加强。

二 医学生重生教育困难重重

加强医学生重生理念教育迫在眉睫,但在具体实施时却遭遇了教育发展的“瓶颈”,医学专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医学生重生教育困难重重。

首先,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使得医学生重生教育相对缺乏。医学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它所针对的目标对象是真实而具体的客观事实。换句话说,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精神旨要更多的是一种事实判断,在目标价值上主要追求的是“真”;医学不同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学科,后者更多是基于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追求“善”与“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主导医学教育模式很长时间以来是“以疾病为中心”模式,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显得呆板、机械,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因此,医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人”,但大多数情况下却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以疾病为中心”并非“以人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必然使得医学生在对生命体察与内省上相对缺乏。

其次,医学活体实验使得重生教育进退维谷。近年来,随着医学模拟技术的发展,以及医学伦理学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使得很多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模型、标准化病人、局部解剖模型、情景交互技术等方式得以实现。然而,由于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有时候,使用模拟技术并不能完全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活体实验就不可能完全废弃,有活体实验,必然会导致对其他生命客观上的摧残与迫害,而这种对其他生命体的摧残与迫害无疑有碍于对重生教育的实施。结果,医学生一方面要活体实验强化专业技术,一方面又要珍视生命,再次情景下,医学生重生教育进退维谷。

最后,医院工作环境不利于医学生重生教育的培养。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但医院每天又都在上演着生离死别的一幕,这种悲情场景的不断重复使得长期在医院工作的人对病人的疾痛的关注缺乏情感投入,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医生用“见多不怪”、“司空见惯”等词来形容自己的工作,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各大媒体常用“麻木不仁”、“道德沦丧”等词来形容医生的工作状态。由于医学实践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医学生在五年的本科教育中有一半时间要在医院接受教育。显然,医院的工作环境以及见习、实习期间指导老师(医生)对待疾痛的态度很可能会对重生教育的进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 医学生重生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初探

珍爱生命方能真正对生命别有一番体悟,才能自爱,也才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从事医生这个职业行当。因此,医学生重生理念教育虽困难重重,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当代医学生重生教育,充分利用教育的各环节,培养医学生的重生观念。

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加强重生观念教育

加强医学生重生教育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密不可分。“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1]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加强重生理念教育,无需外求。我国古代的重生思想在传统文化各宗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儒家倡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2]。《吕氏春秋》说:“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3]。这段话说明了为什么应当轻物重生。即使失了天下,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再得,但是一旦死了,就永远不能再活; 道家亦以生命为贵,以富贵利欲足以妨其生,故强调重生轻物。《庄子》的表达为“重生则利轻”;《老子》里有些话含有同样的思想。例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4]。这就是说,在为人处世中,贵重自己身体超过贵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给予他;爱他自己超过爱天下的人,可以将天下委托他。又如“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5]都表现出轻物重生的思想。传统文化的重生思想比比皆是,医学院校的任课老师(尤其是社科类科目的任课老师)以及辅导员老师可在课堂以及学生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向学生讲授中国传统的重生观念,引导学生珍视生命,通过对传统文化各类重生思想的体悟,让学生们认识到到“商品经济的极大丰富固然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享受机会,然而我们在享受社会给我们提供的便利的同时不要忘了身体是我们创造一切、享受一切的基础”[6]。爱惜自己的身体,自爱而后才能他爱。 第二、关爱生命、力行善美,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医生,是一个以“人”为对象的职业,高校在对医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医学不仅要努力克制病魔,更要服务于病人,始终满腔热情地关注、关怀和关爱病人,保障每个人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和健康利益、人格尊严和人生需求,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除了在思想上加以引导外,医学院校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要设法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医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从医学角度来看,社会实践活动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意识到医生不仅要‘见病’,更要‘见人’,给病人以人文关怀”[7]。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生对他人的生活多一份体察与理解,扩充他们对生命思考的维度和厚度,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应对将来入职时可能会遇到的“司空见惯”与“麻木不仁”。

第三、密切结合医学专业教育,践行重生理念

为确保医学教育的顺利进行,医学院校每年均需要大量的尸体及实验动物以满足医学技能实验的需要。长期以来,这些尸体及实验动物仅被当做一种工具来对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近年来“还遗体捐献者(实验动物)尊严”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医学院校可以在临床教学中通过一些活动或仪式来践行重生理念。在这一方面,大连医科大学的做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大连医科大学的学生用“无语体尸”来称呼教学遗体,即称遗体捐献者为老师,并在每学期解剖课开始时为遗体捐献者举行默哀仪式。学校希望通过这种灵魂升华的活动,让医学生在学习丰富的人体知识的同时,学会对“无语体师”的尊敬及对生命的尊重。据了解,除了在开学时开展的“无语体师”感恩活动外,在学期解剖实验课结束时,学生们还将举行“告别仪式”,下学期还将举行清明“祭奠仪式”及追思会。医学院校可借鉴大连医科大学的做法,通过这样的仪式化教育,让学生从尊敬尸体开始,更懂得去关爱病人,去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

医学是一项社会事业,它所追求的是人的健康。医学得以成立的前提就在于它的“仁”性,在于人的悲天悯人之情,爱心是医学的起点,敬畏、珍视生命是其最高的价值追求。而医学生未来职业定位的特殊性要求对医学生实施重生教育的必要性,医学院校应充分把握学生在校的各种可能的机会,对医学生实施重生教育,从而培养医学生理解、宽容、敬畏、圆融、感恩等人格品质。

参 考 文 献

[1]马存根.试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30.

[2]孝经.开宗明义章.

[3]孟春纪.重己.

[4]老子.第十三章.

[5]老子.第四十四章.

[6]张杰,王光坊.文子重生思想简论[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4(1):59.

[7]冯萱.社会实践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2001,2.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