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医学生志愿服务与人文精神的研究

赵妍  2012-04-16

【摘要】医学生是将来走向各个医务工作岗位的学生,不仅要积累渊博的知识和训练超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要有奉献精神、不畏困难的精力,本文认为,对医学生的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而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使他们懂得对生命敬畏、主动维护人与环境的和谐,并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帮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而作为医者本身,同时也获得别人的尊重。

【关键词】医学生 志愿服务 人文精神

医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部分,将来服务的对象是人的生命,需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包括生理、病理、心理、人文、哲学甚至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在这样的职业要求下,医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不断迎接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挑战。不仅要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还要“挤”出余力,为锻炼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参与多彩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学习医学知识的时候,需要花费医学生相当多的精力,要整合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否则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医学生,因缺乏与外界有效的沟通,人会变得迟钝、木纳、不够灵活,更勿论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了,结局只有等待社会的淘汰。这种“淘汰”很可能表现为被周围同学孤立和排斥。如果一个医学生连人际关系也难以应付,可以预见,将来在医务工作岗位上将如何保证拥有好的医患关系。医学生学习时间相当紧张,怎样教育医学生自主提升学习动力发展“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从那些方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 背景

众所周知,当今医患关系缺乏和谐,社会处于转型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使医疗机构也需要关注经济效益,患者对医务人员无论技术还是沟通等方面却比以前有着相当大的提高。医疗纠纷不断出现,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反复遭受公众的质疑。医学生耳濡目染、需要有极强的分析能力,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甚至走出“象牙塔”,主动走进社会,创建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这需要高尚的精神和气魄?因此,我们需要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挖掘其深层意义,从而研究医学生提升人文精神的内涵,最终达到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1、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时代的需求。胡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也逐渐感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需要有另外一股精神力量从旁约束,有效补充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内在缺陷,维系社会道德,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公平。高校是培养民主意识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机构,大学生应该体恤民情,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后北奥”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无所不在。我国已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现在正在进行上海世博会,即将面临广州亚运会,除此还有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社会矛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予解决。大学生需要开始学会担当社会责任,并逐渐融入社会,首先要尽一个合格公民的义务,然后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促进社会上事物的良性发展,把不良因素控制在最低水平。

3、各行业呼唤高尚的职业道德。大学生就业招聘以及上岗后需要在各行各业中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并始终保持自己的良知和道义感,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保持自我实现、勇攀高峰的精神境界。然而,目前有一些就业招聘,反馈我们大学毕业生表现出责任意识方面不够,心态不够沉稳踏实,正如在医疗行业,社会正不断呼唤医务人员的高尚医德,除了国家反复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医学高校也力尽所能地肩负起部分责任,培养医学人才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本课题就是希望通过对医学专业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后思想动态的调查,检验志愿服务对思想工作的切实有效性,从而推广到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 如何理解志愿服务

《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1994年)指出,青年志愿服务是由青年人或以青年人为主自愿参加的、志愿贡献个人时间与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这个概念指出志愿者自愿的、非营利性特点。2000年青年志愿者协会提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可见,这是对“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也很显然结合了“五四”精神。

1、关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团中央1993年推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活动真正兴起,94年北京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全国高校也陆续成立了自己的“青志协”;96年实施“中国青年扶贫接力计划”;2003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8年开始,相继开展北京奥运会、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志愿者服务活动,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不断推向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联合国08年授予北京志愿者协会为“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称号。本人刚好93年进入高校就读,毕业留校一直担任辅导员,一直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适逢今年亚运会,本人又有幸参加其中担当P类管理人员的角色,将带领志愿者继续创造辉煌。可以说,本人与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同步成长起来,对这段历史深有认识和体会,感到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确实是一个快速成长的组织。

2、现代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内涵已泛化。当今的志愿服务已不仅单纯是过去我们所理解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式的大公无私精神,也不是“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绝对崇高,志愿服务的非营利性和利他性,是一种力所能及的志愿付出。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将是有组织的模式,志愿者力所能及地与其他各类志愿服务相协作和融合、与社会中大型活动相结合、其服务内容和活动范围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带动是继承并超越了当年的雷锋精神。其中,“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理念,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本人对这以志愿理念很认同,认为只有在志愿服务中体验出快乐的感受,志愿者的动力才是充足的,才能成为主动参与者。

3、关于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学者李国荣(2009年)总结我国儒、墨、道、佛家的助人、爱人的慈善理念,是现代志愿服务行为的理论基础。于贺等人认为志愿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重要的意义,调整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有效补充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内在缺陷,而且通过志愿精神来维系社会道德,有助于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公平。李俊卿(2009年)认为志愿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公共精神、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周怡更具体地分析了志愿服务是内化向外化发展的、不与教育内容一一对应的隐性教育过程,能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成为志愿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陈翔等人的观点明确为志愿服务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中专业知识得到实际应用,使大学生不断保持学习的心态,提高了责任意识和心理素质,促进了心理健康。

4、关于志愿服务的法理论证。有学者认为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的关系是约和承诺、帮工合同关系,区别于雇佣关系、无因管理、对待给付;志愿者组织与志愿服务对象的关系是自愿、平等、互相尊敬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合同关系;志愿者有人身权、培训权、申请志愿服务的相关设备和经费、活动中一些特殊权利、书面证明服务事实、非处于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侵权豁免权等,但是接受社会监督等义务。学者邹达通描述我国目前的志愿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他组织社会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共青团、妇联、关工委是组织网络机构,更多的是注重管理。他指出志愿服务应该回归到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扩展的草根模式或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的弱自组织模式,应有独立的法人、明确的章程和宗旨、独立的财务管理、自主的决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并发展激励机制。 三 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

1、 医学生需要学会自我教育。目前,相当多的学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了研究,其中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余蓝认为,志愿服务迎合了大学生加强社会交流与融合的需要,丰富了他们的生活阅历,也锻炼了他们的处事能力和应变能力,促进了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深入接触到了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唤醒了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动,促使他们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调动起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通过切身体验将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逐步树立起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政治意识和道德信念。

2、 志愿精神是医学生成长的必经环节。医生的天职是解除人类之病痛,但是无论医学技术如何飞速发展,新问题也在呈指数地增加,而且相当一部分疾病难以被常规的检查和治疗得到解决,还有一些疾病并非需要药物治疗而自愈。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培养一定程度的奉献精神,不要被现有的技术力量束缚了自己的思维,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为患者作常规以外的、有益的思考。这些对细节的执着关注和孜孜不倦的奉献,难以用金钱来换算,却又是每一位医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养成的精神和习惯。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吃苦,经受住了,就有可能成长为出色的医生。

3、 志愿服务是医学教育实施PBL教学的“实验场”。PBL教学就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模式的教学方法,核心部分就是模拟问题并加以解决。志愿服务提供的正是“自然实验场”。如果说,志愿服务本身不为志愿者带来什么实在的报酬,因此任务的目标性有时候并不强烈和清晰,但实际上志愿服务是“不花成本”的实验。就像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吃了很多苦头,但是管理人员的责任更加重大,不仅要培训具体的服务技能,还要激励志愿程度不同的志愿者保证都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志愿服务。毋庸置疑,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们成长起来了,学会了很多本领,有目共睹的解决了大量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称为“鸟巢一代”,这一称呼显然与“80后”、“90后”有着鲜明的对比。医学生应该抓住志愿服务的机会,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最终得到收获的却是志愿者本身。

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重要意义。关爱弱势群体是志愿服务的其中一部分,当志愿服务缓和了弱势群体的情绪,减少了冲突,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医学生在实践志愿服务的时候,恰恰就处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而医院开展义诊等的一些活动,也可以视为关爱弱势群体的一些活动,能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从而建立和谐医院。

四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在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的提示下,我们知道,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是必须的,而且与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但我们也在思考,医学生究竟是在志愿服务中培养了人文精神,还是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文精神,医学生才保持着志愿服务的动力?因此,我们再从以下的方面探究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1、教育医学生认识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学会对生命敬畏。张立文认为,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立足于人类文化、终极关怀,陈竺部长也曾强调,“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推进医改工作,实现医改目标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张立文认为,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立足于人类文化、终极关怀。

2、医学生实践人文精神就是要有意识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人们摆脱一种野蛮的状态,以优越的姿态呈现在自然面前的时候,我们需要人文精神进行调节。医学生需要逐步建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资源、善待环境、自觉采取低碳生活。疾病的发生、发展经常受到环境的影响所致。作为医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行动上,均应该比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有着更高的思想觉悟,自主地提升人文精神。

3、医学生实践人文精神需要达到“医患双赢”的状态。维护病人的尊严虽然是第一位,但医者本身最终也能获取尊严。也许,医患关系缺乏和谐,每一个人包括医生、患者,都希望自己“能尊严地生活”。但是应该切记,患者永远是第一位。有时候患者可能不懂医学知识,医生应该保持耐心与患者积极讨论。处理好每一个细节,让患者切实感觉到医务人员重视他、尊重他。能够让对方感到你对他的尊重,沟通是最常用、最好用的途径。医务人员能够达到与各种各样的患者进行细致沟通,确实也存在相当大的难题。此外,除了为病人提供必须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

总之,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是在把握机遇、锻炼和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则是为了综合地、系统地解决将来医务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医学生应该更多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从而更明晰自身提升人文精神的迫切性及对其内涵的把握。

参 考 文 献

[1]简军.论和谐社会与志愿服务[J].湖湘论坛,2009(2).

[2]陈翔,路艳娥.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提升就业能力[J].法制与经济,2010(1).

[3]刘孜勤.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4]李国荣.现代志愿服务行为的理论基础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

[5]李俊卿.志愿服务、社群主义与高校公民教育的相关性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6]周达峰.志愿服务中的法理透视[J].现代商业,2009.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