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

于凯  2010-09-19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方法,以达到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目的。方法 对156例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的临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仅发生切口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0.64%。结论 术中切口的恰当处理,手术前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的感染率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急性阑尾炎约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由于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本病的病死率较过去已大为降低,但因患病率高,有时病情复杂,变化多端,仍有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合更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很高,一旦切口感染将给患者精神、经济、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自2004-01~2009-12共进行156例急性阑尾炎手术,现就切口感染与临床处理方法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倒:男92例,女64倒,年龄6-79岁。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154例。其中1例为肝下阑尾炎),弥漫性腹膜炎2例。本组156例阑尾切除手术,其中43例是采用麦氏切口,2例采用右腹直肌探查切口。病理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85例,坏疽性阑尾炎31例,穿孔性阑尾炎14例。腹腔镜手术的不列为本组病例。

1.2切口感染标准术后切口出现红、肿、热、痛、局部皮温上升、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早期出现硬节并有脓液或破溃流脓。拆线后切口裂开流脓,反复出现小脓点并由线头溢出的定为切口感染。

1.3手术前后及术中切口的处理方法(1)术前0~2小时内开始静滴有效抗生素;(2)切口位置:常规选择麦氏切口,以压痛最明显处为中心便于显露及操作,异位阑尾炎及腹膜炎重术前无法确诊或者考虑手术难度较大的病例采用右下腹腹直肌探查切口。腹壁切口上出血点均用盐水纱垫压迫止血或者电凝,尽量少用线结扎。腹膜先打开一小孔吸除脓液,避免脓液流出污染切口,然后再边切开边吸引,边将腹膜外翻固定于皮肤巾上,施行全腹膜保护法妥善保护切口;(3)阑尾按常规切除处理,然后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直至冲洗液清水样,再以0.5%甲硝唑200~400ml冲洗腹腔并吸净,最后腹腔内留置甲硝唑溶液约50ml,随后更换手套及手术器械,污染严重或者手术单较湿时,也要及时更换。

2.结果

术后2d检查切口,7d拆线,有脓液或脓性分泌物流出者、拆线后切口裂开流脓,反复出现小脓点并由线头溢出的定为切口感染。结果本组仅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04%,明显低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本例为79岁高龄阑尾炎。因手术不及时导致阑尾坏疽穿孔,腹腔感染严重,脓性分泌物多,术后控制不当而感染,经换药、有效抗生素、理疗后,术后两周内愈合。

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是阑尾炎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阑尾未穿孔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0%左右,穿孔组术后切口率可达20%以上,而我院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大大低于上述数据,可见在规范手术治疗阑尾炎同时,加强正确保护切口,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清洗创口,吸干切口组织间隙液,术后酒精纱布湿敷等预防切口感染措施,对降低切口感染率是相当有效的。

3.1早期诊断和处理甚为重要,术前准备要充分,术前准备包括手术参与者和接受手术者两个方面的准备,重点是手术者的手和患者术野的皮肤准备,尽量大限度地减少细菌数并能维持一段时间完成手术。

3.2切口大小适合,术中严密保护切口。手术切口以恰到好处为理想,为避免感染,术者在手术前就要考虑切口的设计。腹壁脂肪较厚者,尽量避免用电刀切割,防止切口脂肪坏死、液化。术中用过的器械要及时擦净血迹。切除阑尾之后所用的器械不要使用。腹腔探查前要洗净手套上的血迹,在缝合阑尾残端时再洗一遍手。缝合腹膜时需剪掉缝扎坏死的腹膜和结扎线,以减少坏死腹膜的感染机会。缝合腹直肌肌腱及腹外斜肌腱膜后,皮下组织再用1%稀释聚维酮碘溶液冲洗,缝合皮下组织时避免缝合过紧或留有死腔,并防止皮下脂肪滴的残留。

3.3术中止血要完善,要钝性分离肌肉,术中出血要逐一止血。肌肉组织要钝性分离,不要用力过猛,切断肌肉组织的方法尽可能少用。

3.4术后需置引流管者,其位置最好在离切口较远的低位处从腹壁引出,引流管有妨碍间质细胞覆盖脏器吻合口的不良作用,从而延迟伤口愈合并增加感染发生率,因此,不宜紧贴吻合口处安置引流管。引流管剪有侧孔部分应放在腹腔内,避免腹壁内这一段留有侧孔,使引流出的部分炎性渗出液及脓液通过侧孔流至腹壁的间隙积存而导致腹壁切口感染。

总之,我们认为在阑尾切除手术临床治疗中,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处理残端,少放置引流,反复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及切口,特别是术中使用碘伏溶液冲洗腹腔,浸泡切口,切口采用天然可吸收单丝线缝合可明显降低切口的感染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