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MAC技术在整形美容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佚名  2008-07-02

摘要

目的:为了推荐一种适合于整形美容中小手术的麻醉方法,即MAC技术。其优点是作用快,镇痛效果完善,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清醒快。术中无记忆,术后疼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底。方法:作者通过临床将MAC技术应用于63例不同病种的求美者,然后进行系统的效果观察。结果:应用MAC方法对63例病人临床应用取得了优良的效果。

手术和有刺激性的检查和治疗,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疼痛或不适。要求麻醉医师通过镇静、镇痛方式消除病人的焦虑与恐惧,以及部分或全部的术中记忆,以提高病人的耐受性及舒适性;同时积极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处理,以提高病人的安全性。目前,把这一系列工作统称为麻醉监测管理(简称MAC)[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对MAC定义是:MAC是指一些局部麻醉,或根本不需要麻醉的情况下,需要专业麻醉医师提供特殊的麻醉服务,监护控制病人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适当给予麻醉药或其它治疗。随着新型短效镇静、镇痛药的临床应用和无创监测技术的发展,MAC技术在门诊、诊断性操作及介入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2]。目前我们将MAC技术应用于整形美容手术中起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63例不同类型的整形美容手术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63例病人,其中女性62例,男性1例,年龄20-53岁,平均年龄为31.98岁,体重42-72Kg,平均体重为51.47Kg。不同类型的整形美容手术名称分别为;假体植入隆乳术25例,注射隆乳术后取注射隆乳材料并假体植入隆乳术3例,乳房松垂悬提术3例,假体植入隆乳术后乳房假体置换术2例,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取假体包膜术并假体植入术4例;上下腹部及左右腰部吸脂术并自体脂肪植入丰乳术1例,面部(鼻唇沟、眼角、额头)除皱术并祛眼袋术3例,面部(鼻唇沟、眼角、额头)除皱术10例;自体软骨植入隆鼻术2例,假体植入隆鼻术后假体取出术并自体软骨植入隆鼻术3例,自体脂肪植入丰面颊术1例,自体脂肪植入丰颞部并假体置入隆鼻术及假体置入隆下颏术1例,面部疤痕切除术并自体皮瓣移植术1例;面部疤痕切除术并皮瓣转移术1例,下颌角磨削术3例。

方法

MAC的实施方法至今尚无一个固定的模式。实施MAC最佳的方法是应用某种或几种具有镇痛,镇静、抗焦虑和遗忘特性的药物复合应用,达到最佳的镇痛、镇静要求,并能随时容易的调控所需的镇痛、镇静深度;且产生最小的围手术期副作用(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在完成手术操作时病人能够很快恢复到清醒状态。MAC给药的途径亦有不同,有口服,经鼻、静脉、肌肉注射等方法,在成人应用静脉给药较多[3]。我们采用静脉给药的方法实施MAC技术效果确切可靠。具体操作如下:

病人入手术室前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完善各项必要的术前检查后入手术室。入室后由巡回护士首先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用20G留置针完成静脉穿刺后连接三通接头。麻醉医师连接BP、P、HR、SPO2多参数监护系统,待手术医生做好术前的消毒,铺无菌巾、器械准备完善后,由麻醉医师先静脉给予微量的镇静止痛药氯胺酮0.6-0.8mg/kg,或镇静抗焦虑药物丙泊酚2-2.5mg/kg,达到满意的镇静或镇痛效果时建议手术医生开始实施注射局部麻醉药(局麻药的配制浓度由手术医生自己掌握),然后开始实施手术。同时麻醉医生将配制好的镇痛/镇静复合液(即丙泊酚400mg+枸橼酸芬太尼0.2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10ml内混合均匀)连接静脉输液的三通接头,根据手术操作所致疼痛程度和手术要求,适当调节麻醉药的滴注速度并适时控制麻醉的深浅,术中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手术结束前10-20min终止静脉给药。

结果

63例病人效果观察列表如下:

从观察表中综合指标显示,MAC技术最大优点既可达到术中完善的快速麻醉镇痛作用,又达到了术中无痛苦、术后无记忆的效果。经多参数监护仪监测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无较大波动。术毕病人清醒快,意识恢复迅速,很少有精神症状发生,定向力和分辨力恢复良好。明显减少了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讨论

MAC技术为一种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相结合的新方法。镇痛效果完善,病人安静,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术毕病人清醒快,术后恢复期不良反应少;应用操作方便,适合于整形美容的中小手术。术中克服了病人的恐惧心理及焦虑情绪,效果良好而安全,是整形美容手术的理想选择,值得推广应用。据有关文献资料报道,目前MAC多用于上、下消化道内镜术,纤维气管镜术,儿科、影像术,各种血管造影、介入性诊断及治疗,呀科、耳鼻喉科及肢体手术等多种小手术。MAC应用虽然广泛,但那些在围手术期需要医护人员严密监护的病人和手术,如病人需要呼吸支持、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密切监护,开腹、开胸大手术、开颅手术都不适用于MAC[4]。

1. 姚尚龙,王俊科,临床麻醉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597,[2]598,[3]599,[4]598。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