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

朱全友  2012-06-11

摘要: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绝对的决定作用,同时,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能动作用。职业教育要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必须做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仍然很不适应,因此关注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探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职业教育普及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职业教育早已成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强大力量。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劳动者就业的杠杆,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也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在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下,我国职业教育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许多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仍然很不适应,与东部及沿海的发达地区相比,也还存在很大差距。 由此可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坚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高级技能人才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赶超世界高新科技、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也是大力开发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一项战略选择。因此关注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探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形式,它的兴起与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其发展也体现着不同的区域特点,它们大多是以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与它们所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互相推动,形成一种相互制约、互为推动的复合关系。 (一)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的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 区域经济总量水平使职业教育规模存在差异。从全国看,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异十分明显,2003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GDP年分别为79283.40亿元、33301.08亿元、22954.66亿元,比重分别为58.41%、24.65%、16.93%。而2003年,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97人,按照东、中、西部地区测算,东部地区为119人,中部为98人,西部为74人。从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率来看,区域差异也很大。2003年全国平均增长率为1.25%,其中天津、上海等地增长率超过10%。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规模。 2、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要,而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不仅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构成状况,也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供给结构状况。如唐山职业教育的传统强势专业是汽修、摩托车维修、机电技术和机械加工。这几大专业起步早、规模大,特色明显。这不是偶然的,这是与唐山市的产业结构大致上是一致的;而网络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发展就要稍缓慢一些,这也是与唐山的产业趋势相吻合的。 3、区域技术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技术结构是指劳动生产中自动化的程度。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直接影响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我国各地、各产业间技术构成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既有接近甚至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和企业,也有技术水平十分落后的地区、产业和企业,因而,职业教育必然是多层次的。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落后地区还处于工业化早期。 (二)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首先,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高新技术带来了新兴行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传统农业也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各行各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这种高素质人力资源,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提供。其次,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农村人口面临着转向为本地的第二、第三产业服务。这些人最缺乏的就是技术,他们没有受过更多教育、掌握更多的技能,不能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使他们转化为高素质的实用人才。 2、为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场所 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通过职业培训来实现,同时,企业内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岗人员的素质,让他们接受继续教育,进行岗位培训。 3、为技术革命提供创造基地 职业院校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或者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教育与企业和市场的密切程度不够 目前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缺乏创新。目前,我过许多地区的职业教育仍是以政府一家办学为主,虽然与企业也有“订单培养”等合作模式,但缺少深层次紧密的合作,既缺少像广州市那种以政府为纽带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的机制,也缺少像青岛市那种校企合作、集团经营的办学模式,导致办学活力不够,职业院校的吸引力不强;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缺少特色学校、品牌专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不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培养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有不小的差距。 (二)经费投入仍然不足,一些学校实训设备缺乏,办学条件较差 虽然近年来我过许多地区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一些学校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实训设备缺乏,办学条件依旧较差。 (三)专业师资匮乏,“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总量严重不足,并且专任教师学历明显偏低,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如唐山市中等职业教育2999名专业课、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829名,占专业课、实习课专任教师的27.64%。 (四)社会上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素质普遍不高 近几年来,由于本科院校扩招、普通高中的规模不断扩大,对职业教育学校招生造成了冲击,使得唐山市职业教育生源短缺,质量下降。另外,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不太明晰,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也感到信心不足,也使得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不愿报考职业院校。为了保住生源,职业院校只能降低入学标准,尤其中等职业学校的要求就更低,基本是想上就上,对入学成绩没有任何要求。生源素质低,造成学生普遍对较难的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听不懂,老师也只好从教授基本的操作技能入手,再加上部分学校的实训条件落后,学生根本无法学到实际的技能,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最基本的操作,具有较高操作水平的毕业生仅占少数。职业教育学生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五)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与急剧扩大的办学规模不相适应,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没有落到实处。 突出表现在:一些学校教学、教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考试纪律下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在校生参加并通过国家各级资格考试的人数依旧不多,就业准入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三、加快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 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整合教育、农业、扶贫、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培训资源及资金,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利用金融、税收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积极利用信用贷款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和培训费补贴等多种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及其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帮助,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团体、个人、企事业单位捐资助学,争取更多的资助和捐赠。 (二)全方位调整职业教育结构 .适应我国经济格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主要做法是:(1)改专业设置审批制为备案制,鼓励支持职业学校按照市场人才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及时开发新的专业。(2)引导职业学校按照市场需求改造传统专业,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3)加强骨干和特色专业建设,重点抓好"汽车制造、建筑、旅游、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建设。(4)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加强宏观调控。同时,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