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再造与市场对接:以宁波纺织服装业为例
林坚 2009-05-27
[摘要] 行业组织再造,解决了行业化问题,但是,行业化的前提是市场竞争力,市场对接的内涵是经济模式变化,适应市场板块的结果,也是新的社会体系的基础。从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到行业化发展,以及浙江机制讨论市场模式的对接。
[关键词] 行业再造 产业细分 市场对接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形态开始转型,基础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引发和促进了企业由规模扩张转为效益提高,在效益引导下,行业内部分工、产业链迅速转化,产业集聚方式由原来的规模效益转为技术为核心的相互合作,行业的发展空间更加清晰,它要求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催生高职、企业在人才、专业、生产、研发上的内生机制,这可以说是高职内涵化发展的新内容。
这种内生型的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出现,表现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新构建,因此,势必引发高职教育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要求高职内涵化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在“转移”中调整产业结构,是目前我们在“工学结合”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产业链,无论是面对产业转移,还是承接产业转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利用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最先转移的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资源能源消耗高的产业。产业转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而对于浙江乡镇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已经不是“船小好掉头”的承接产业,而是“转移”与“提升”的“腾笼换鸟”,因此,对我们高职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对接”要求。从“承接”到“对接”,从“制造”到“创造”,关键就是教育体系的“对接”和“创造”。
二、产业“腾笼换鸟”与行业结构专业化
1.横向产业面上拓宽,纵向产业链上做精,并不是传统产业就一定要转移,高职教育对接对促进行业升级具有很大的意义,“产业没有优劣之分,区别在于技术工艺”,高职教育的对接使得产业结构“腾笼换鸟”。纺织这样的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产业转移就是要把纺织产业的低端环节转移出去,实现了在棉花基地就地收购、就地加工,专门供给在宁波市的纺织厂使用。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不仅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避免了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也可以向技术水平更高、工艺更为复杂的纺纱进军。
2.专业拓展,行业升级。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宁波已形成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行业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通过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等办法,把那些产能过剩、经营粗放的企业占用的“笼子”腾出来,发展占用资源少、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推动经济发展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引导和促进纺织产业的转型提升,达到“印染减量提质,织造控量提质,化纤稳量提质,服装增量提质”。
3.工学并重,筑巢引风。纺织业的提升发展,需要搭建多种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服务。为此,政府扶持成立了高职院校,引进科学研究机构,大力发展壮大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检测检验、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推进地方经济上取得显著成效,高职教育完成了《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的目标,“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三、宁波的纺织服装业现今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宁波的纺织服装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如此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经历从区域经济向全球板块经济的过渡,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参与新经济秩序的建立。还要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中,要求企业渡过难关甚至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如何再造竞争优势。一是要拥有差别竞争能力。即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并以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二是要拥有可持续的竞争能力。可持续的竞争能力来自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纺织服装企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处于领先地位,必须重视培育、发展和保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在未来的竞争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三是要拥有创新能力。再造竞争优势,纺织服装企业必须在管理理念、经营战略、组织与制度、以及企业品牌、企业文化、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上全面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企业现状和深化改革的要求。 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与市场对接。所谓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具有的能够超越或优于竞争对手的方面。这些“超越”或“优于”的根本在于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向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同等价值条件下的低成本或同等成本条件下的高价值,而且这些“超越”或“优于”还必须能够保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水平高于本行业的平均水平。首先,“职业”,开始从企业内部同构向专业化分化发展。经过产业集聚,企业在粗放的规模发展之后,开始构建自己作为行业龙头的新体系。行业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新的行业职业标准、行业发展规则上的,因此,企业成为社会劳动制度改革的缔造者地位逐步清晰,以适应社会普遍的和谐发展的要求。同时,我们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有规模效应的优势,也有与市场脱节的不足。依托产业、行业化发展,宁波提出了把学校办到企业、车间 的策略,但是,如何加大市场对接,对宁波的纺织服装提出了市场机制深化的要求。目前,宁波涌现了新的行业细分,加强了产业的差别竞争能力。企业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并以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宁波纺织异军突起。开发和衍生多种强势产品。
根据宁波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福祉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宁波开始转移原材料基地,已经表明纺织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精加工、品牌化竞争已经开始。因此,要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处于领先地位,必须不断培育、发展和保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在未来的竞争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个意义上,宁波建立服务型教育体系,完善和落实教育、科技、文化要素参与权益分配的政策,强化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市场上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加强舆论导向,在企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改善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科研投资,提供科技支撑平台,形成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对接和互动;加大对孵化器的扶持;完善企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大对重大技术攻关和高技术产业化扶持,从而深刻揭示出浙江的产学模式,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力”,甚至具有“内在动力”和“原动力”的重要作用。
随着浙江产业发展由规模小而重复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市场体系成为企业的重要依靠对象,重点体现为建设孕育自主创新力量的特色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市场竞争,就是将市场,比如义乌、绍兴,纳入产业链延伸、产业群构建的主线,以技术项目、企业、基地为主要环节,加快促进市场依托向合作开发延伸,在宁波品牌内涵化建设上集中力量,突破和掌握一批对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专业和国家项目,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构建龙头骨干作用的集团模式,吸纳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以上的探索机制作用下,加大对技术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技术更新体系,推动新技术服务的发展,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有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最终形成纺织服装在新技术、新产业上的核心竞争力。
[1]《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
[2]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8)
[3]周震豪毛大龙:浙江产业集聚背景下的集团化育人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