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基于社会福利比较的视角

张世伟 万相昱  2009-06-15

[摘要]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通过不断放松社会福利函数的约束条件,依次应用洛伦茨优势比较、广义洛伦茨优势比较、均值一方差优势比较和社会福利指数比较等社会福利比较准则,对1985—2004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变动状况进行比较和排列,研究结果表明:除在1987—1989年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存在轻微社会福利恶化外,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福利水平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大多数年份中社会福利存在帕累托改善,社会福利改善的成因是实际收入的增长足以补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

[关键词]收入分配;社会福利;洛伦茨优势;中国经济;城镇居民

一、引言

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即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最大化。1970年,Atkinson率先提出,在社会福利函数满足收入递增和不平等厌恶的假设下,对于收入规模和洛伦茨优势方向一致的两种收入分配,具有洛伦茨优势的收入分配是可取的(Atkinson定理和推论)。1981年,Saposnik指出,如果一个收入分配中任何分位数上的收入均高于另一个收入分配中对应分位数上的收入,则收入水平较高的收入分配是可取的。1983年,Shorrocks提出对于收入规模和洛伦茨优势方向不一致的两种收入分配,具有广义洛伦茨优势的收入分配是可取的(Shorrocks定理)。广义洛伦茨优势暗示着收入的增长足以补偿不平等的扩大,这是公众接收福利的充分必要条件的标准。通过在社会福利函数中增加转移支付递减的假设,Dardanoni和Lambert提出对于广义洛伦茨曲线存在一个交点的两种收入分配,贫困群体收入水平较高的收入分配是可取的(Dardanoni-Lambert定理)。此外,Davis和Hoy提出广义洛伦茨曲线存在多个交点的两种收入分配比较准则,Atkinson和Bourguignon从等价规模的角度提出应用序列广义洛伦茨曲线比较收入分配状况的标准。上述社会福利比较准则的提出为经济学者从社会福利角度评价现实经济中收入分配状况提供了理论基准。

经济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加深我们对现实经济的理解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应用洛伦茨优势准则和广义洛伦茨优势准则等社会福利比较的方法,经济学者对现实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某一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收入分配状况的横向比较。如Kakwani通过对23个国家1970年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两两比较发现,Atkinson定理能够比较的数目达到116个,而Shorrocks定理能够比较的数目达到208个;Bishop、Formby和Smith通过对10个发达国家1980年附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两两比较发现,Atkinson定理能够比较的数目达到50%,而Shoocks定理能够比较的数目达到75%。(2)某一个国家不同时期收入分配状况的纵向比较。如Bishop、Formby和Smith通过对美国1967-1986年期间收入分配状况进行逐年比较发现,1967-1978年期间社会福利逐年上升,1978-1982年期间社会福利逐年下降,1983-1986年期间社会福利逐年上升;ChatteIjee、Podder和Mukhopadhaya通过对新西兰1984-1998年期间收入分配状况进行间断比较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改革导致新西兰的社会福利经历了一个先降低后提高的过程。(3)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收入分配状况的平行比较。如Bishop、Formby和Thistle通过对美国1969-1979年期间南方地区和其他地区收入分配状况进行逐年比较发现,南方地区社会福利水平向其他地区收敛;Chumrusphonlert、Formby和Bishop通过对泰国1992-2000年期间不同地区收入分配状况进行隔年比较发现,亚洲金融危机没有导致改变最富裕地区的社会福利位置,其他地区的社会福利排列却发生了变化。社会福利的改善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缩小正相关。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差距却持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社会福利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运动趋势,迫切需要经济学者对社会福利的变动情况做出综合评价。1996年,美国学者Tam和Zhang应用广义洛伦茨优势准则对我国1981-1988年期间收入分配的社会福利水平进行了两两比较,研究结论指出1981~1988年期间我国社会福利水平没有明显改善。2000年,李实、张平、魏重和仲济垠估算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4个阶段(1978-1995年)收入分配的社会福利指数,研究结论指出城镇居民社会福利呈持续上升势态,而农村居民社会福利呈波动上升势态。尽管社会福利指数计算方法简单,但社会福利指数的提高只是社会福利帕累托改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而经济学者估算社会福利指数的目的通常只是为了得到所有可能社会福利状态的完整排列和总体趋势。2001年,王祖祥将名义人均收入作为收入水平的度量单位,应用广义洛伦茨曲线和社会福利指数比较了1990-1998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社会福利的变动态势,得出了居民社会福利逐年显著增加的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拟对我国近20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社会福利比较,力图清晰地把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福利变动态势。本文将首先论述基于社会福利准则的两个不同年度收入分配状况的比较方法,然后对我国近20年来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两两比较,推导出社会福利的优势排列,并分析社会福利的变动态势和成因。

二、基于社会福利准则的收入分配比较方法

经济理论认为,满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收入分配方案是最优的。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函数通常要满足两个原则:(1)收入递增;(2)不平等厌恶。从这两个原则出发,通过逐渐放松社会福利的约束条件,我们可以给出两个不同年度收入分配状况的社会福利比较方法。假设ui和uj。分别表示i年和j年的人均实际收入,Li(p)和Li(p)(pE[0,1])分别表示i年和j年收入分配的洛伦茨曲线。依据Atkinson推论,我们可以给出如下基于洛伦茨优势的比较准则。

其中i<1?j表示与i年收入分配相比,j年收入分配具有社会福利优势。准则(1)明显符合社会福利关于收人递增和不平等厌恶的帕累托改善原则,但其无法对收入规模与洛伦兹优势方向不一致情况和洛伦茨曲线存在交点情况进行比较。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典型化事实为,随着收入的增长,收入不平等不断扩大,因此需要综合分析收入增长和不平等扩大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假设GLi(p)和GLi(p)(pE[0,1])分别表示i年和,j年收入分配的广义洛伦茨曲线,其中GLj(p)=u1L1(p),GL1(p)=u1L1(p)。依据Shorrocks定理,我们可以给出如下基于广义洛伦茨优势的比较准则:

如果GL1(p)≤Gl1(p),则i<2j

(2)

其中i<2j表示与i年收入分配相比,j年收入分配具有社会福利优势。准则(2)暗示着收入的增长足以补偿不平等的扩大,符合社会福利关于收入递增的帕累托改善原则,是公众接收福利的充分必要条件的标准。尽管准则(2)大大提高比较收入分配状况的能力,但其无法对广义洛伦茨曲线存在交点的情况做出判断。

由于广义洛伦茨曲线存在多个交点的情况比较鲜见,经济学者通常仅关注广义洛伦茨曲线存在一个交点的情况。如果我们进一步放松社会福利函数的约束,在无法断定其是否满足收入递增和不平等厌恶原则情况下仅要求其满足转移支付递减原则。依据Dardanoni-Lambert定理,我们可以给出如下基于均值-一方差优势的比较准则:

如果ui>uj且σj<σi(2z-uj-ui),则i<3j

其中σi表示i年收入分配的方差,z表示两种收入分配中最高收入层次的收入,i<3j表示与i年收入分配相比,j年收入分配具有社会福利优势。准则(3)着重强调改善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状况,是罗尔斯法则的集中体现。

社会福利评价与个人价值观密切相关。尽管准则(1)、(2)和(3)能够被福利经济学界普遍接受,但它们作为序数比较方法,通常只能对一部分社会状态进行社会福利比较。为了对所有可能的社会状态进行社会福利比较,经济学者通常不得不采用基于某一具体社会福利函数的基数方法。依据Sen提出的社会福利函数,我们可以计算不同年度的社会福利指数:

Wi=ui(1-Gi)

其中w;为i年的社会福利指数,G;为体现i年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依据Chatterjee、Podder和Muk-hopadhaya的思想,我们可以给出如下基数比较准则:

如果(1-Gj)(uj-ui)>uj(Gj-Gi),则i

(4)

其中i

通过依次应用准则(1)、(2)、(3)和(4),我们可以对经济中不同年度收入分配的社会福利状况进行两两比较。根据社会福利优势的可传递性,即:

如果i

我们可以由两两优势比较结果推导出较长的社会福利优势序列,并逐步推导出完整的社会福利优势排列。 三、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社会福利比较

1984年,我国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但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参见表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因而需要我们从社会福利角度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动状况。本文将依据国家统计局1986年~i5 2005年公布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 宏观经济数据,应用社会福利比较准则,对20年收入分配福利优势进行两两比较(共190组)并进行福利优势排列,进而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变动趋势。

首先,依据表1给出的洛伦茨曲线和实际人均收入,应用准则(1)(洛伦茨优势)判断在哪些年份会出现收入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下降,比较结果如下:

1988<11986,1988<11987,1988<11991,1989<11987,1989<11990<1991,1994<1995,1994<1996

比较结果表明:与1986年、1987年、1991年的收入分配相比,1988年城镇居民不仅实际收入水平较低,而且不平等水平较高,故1988年社会福利水平明显较低;与1989年的收入分配相比,1987年、1990年和1991年城镇居民不仅实际收入水平较高,而且不平等水平较低,故1989年社会福利水平也较低。因此,我们可以认为1988年和1989年是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一个谷底。同样,在1994年以后的1995年和1996年,社会福利明显得到改善。准则(1)完成了9种两两比较,不足需要比较的5%。

其次,依据表2给出了我国1985年至2004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广义洛伦茨曲线,应用准则(2)(广义洛伦茨优势)判断在哪些年份收入的增长足以补偿不平等的扩大。

准则(2)能够比较的数目达到170组,接近需要比较数目的90%。根据福利优势的传递性。可以得到福利优势序列如下:

其中,括号内的年份表示福利优势尚未确定。比较结果表明:1990年至1995年、1998年至2001年和2002年至2004年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尽管在大多数年份中(除1991年和1995年外),收入不平等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但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足以补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社会福利的改善主要来自于城镇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总体上我们目前可以断定,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本世纪初社会福利是否存在拐点无法判断(2001年和2002年之间)。

由于上述无法断定福利优势的年份均属于广义洛伦茨曲线单点交叉的情况,需要根据待比较年份的最高收入层次收入、收入方差和实际收入均值(参见表3),应用准则(3)判断在哪些年份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得到改善。

应用准则(3)可以得到比较结果如下:

1989<31986,1989<31988

比较结果表明:与1989年相比,1986年和1988年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得到改善。准则(3)能够比较的数目仅为两组,而其它年度的比较由于不符合均值一方差条件而仍然无法判断。应用序数比较方法的社会福利优势序列如下:

通过对收入分配的社会福利的逐年比较可以发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福利变化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1)1985-1987年期间,由于实际收入的增加,社会福利呈轻微上升趋势;(2)1987-1989年期间,由于收入不平等扩大且收入规模降低,社会福利呈轻微下降趋势;(3)1989-1991年期间,由于收人不平等缩小且收人规模增加,社会福利呈明显上升趋势;(4)1991-1996年、1997-2001年和2002,2004年期间,由于实际收入的大幅度增加足以补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社会福利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在1990年至2001年期间,社会福利优势两两比较的结果基本上可以自然派生出社会福利逐年上升的结论。

针对应用序数比较方法无法进行社会福利优势比较的若干年份,我们以Sen提出的社会福利指数为基准,应用准则(4)进行比较。表4列出了部分年份社会福利指数变动的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在2001年至2002年之间,实际收入均值(指数)增加55.80,不平等水平(基尼系数)增加0.0495,即社会整体收入规模的增长(效率)对于社会福利的作用是正向的(38.743),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公平)对社会福利的作用则是负向的(-20.595)。综合看来,整体收入规模的增长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足以抵消不平等扩大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水平的缩减,导致社会福利指数增加18.15。1996年至1997年之间的社会福利变动情况与此类似,只不过社会福利指数增加水平较小(仅为4.83)。据此,我们可以得到1996-1997年和2001-2002年的社会福利指数比较结果如下:

1996<1997,2001<2002

综合分析上述比较结果,我们可以得到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镇居民社会福利优势的完整序列: 1985<21989<31988<11986<21987<21990<11991<21992<21993<21994<11995<2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完整社会福利排列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福利水平除在1987-1989年期间社会福利出现轻微的下降外,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社会福利改善的成因,我们估算了1985-2004年期间所有年份的城镇居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并应用Sen社会福利函数估算出所有年份的社会福利指数(参见图1)。在1985~2004年期间,尽管基尼系数以平均3.8%的增长率上升,但实际收入却以6.8%的增长率上升,导致社会福利水平以5.6%的增长率上升,即由于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足以补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社会福利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四、结论

公共政策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福利的改善。自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镇居民实际收入以年均6.8%的增长率增长,但度量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却以年均3.8的增长率扩大,迫切需要经济学者从社会福利比较角度对收入分配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不断放松社会福利函数的约束条件,本文应用洛伦茨优势、广义洛伦茨优势、均值方差优势和社会福利指数等社会福利比较准则对1985-2004年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两两比较,并逐步推导出完整的社会福利排列。研究结果表明:除在1987-1989年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存在轻微社会福利恶化外,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多数年份中(1985-1987年、1989-1996年、1997-2001年和2002~2004年期间)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社会福利帕累托改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福利指数以年均5,6%的增长率上升,特别是1989-2004年期间,社会福利水平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实际收入的增长足以补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