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从小米到SKG 为何说传统营销已死得渣都不剩?

佚名  2015-12-17

:恒大出征世俱杯这段日子,微博上最热闹的莫过于恒大头牌球星高拉特“被代言”事件了。【恒大球星高拉特疑似为SKG代言?真相只有一个!】作为事件中幸福“躺枪”的主角——互联网智能科技公司SKG也是无比的“傲娇”,几乎要喊出来那句:让被代言来得更猛烈些吧!

如此任性,SKG到底是什么gui?

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关于SKG的第一印象可能以为是外国品牌。事实上,这种看法既对也不对。首先从“血缘”来说,SKG应该说是一个在中国诞生的国际品牌,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洋基因”。据了解,SKG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全球制造,全球销售”的口号。而在此之前,99%的国内家电品牌,包括美的、格力、海尔等,因为成本、运输和渠道等各方面原因,都选择了国内作为生产和制造的主基地,消费者买回来的都是不折不扣“国货”。然而SKG却从一开始就反其道而行之,从全世界范围里寻找制造供应商,自身只负责设计和研发。也就是说,消费者买回来一个SKG的电热水壶,虽然品牌来自中国,但制造组装可能来自欧洲。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消费者,为什么一听说SKG这个牌子,或是一看到SKG的产品,马上就会有外国品牌的“错觉”。这和很多只会模仿洋品牌的厂商不同。SKG是从产品到品牌,由内而外的一种“合力”,最终令SKG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国际化品牌感知。——妙就妙在这里。抛开民族情怀不提,目前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外国品牌就是档次、品质、逼格的代名词。而SKG从品牌建立、产品布局之初,就巧妙地占领了消费者的心智高地,获得了有利的势,顺势而为,形成了强的“品牌推力”。从这一点上看,SKG在营销上的“机智“其实由来已久。

目前国内借鉴了这种思路,发展得比较好的例子还包括“一加手机”及游戏厂商智明星通。前者特意绕开国内山头遍布的手机战场,先从欧美建立口碑,再趁“势”杀回国内,最终占有了一席之地。而游戏厂商智明星通同样如此,它们制作发行的游戏“列王的纷争”,首先在外国手机应用市场上线,运营了接近一年,获得了153个国家地区app store前25位之后,再携威名登陆中国市场。登陆之初,不少玩家还以为这是一款外国制作的游戏。没想到,制作方竟是北京一家公司。看似迂回曲折的战术,反而容易造成一种其他品牌直面强攻不容易产生的效果。这正是这种营销思路的一个关键点。但其实真正能用好的并不多。纵观目前国内不少品牌,更多的只是模仿外国品牌的外形及命名。相比之下,正好显出了SKG深厚的营销功力。

事实上,21世纪头十年是互联网兴起的十年,也是营销手段方式急速变化的十年。据笔者了解,SKG是07年诞生的品牌,短短七八年间,通过独特的发展思路和营销手段使到年销售额达到十亿级别。而在其之前之后,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品牌借着互联网风口翩翩起舞,接下来,笔者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分析,希望从中一窥移动互联网风口之下营销迭代的脉络和走向。

口碑营销先行者:我的美丽日志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初被人们提起的一个词就是“口碑营销”。而关于口碑营销,不得不提的就是一个面膜品牌“我的美丽日记”。在2013年面膜爆发年,这个品牌几乎成为了口碑营销的代名词。在当时,哪怕你没有使用过,也一定曾经被你的女性朋友安利过。这个来自台湾的品牌,在大陆几乎没有过任何广告投放,却是风靡了大陆众多年轻女性的心。它是怎么做到的呢?靠的就是口碑营销。据美丽日志的品牌介绍所说,它们即便在台湾本地,最初也只是直接开架售卖。没有进行太多的宣传。但是通过线下女性对这款面膜品牌的反复体验试用,慢慢在“姐妹圈”里越传越广。见此契机,品牌方再有选择地上了几档综艺节目,最终引爆了这个品牌。而出乎他们所料的是,这种影响甚至跨过大海,让大陆的女性消费者也风靡不已。让“我的美丽日记”几乎成为了人们到港台旅游必带的面膜之一。

“我的美丽日记”的营销手法就是最传统的口碑营销,成本虽低,但其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却对品牌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我的美丽日记“的口碑源于顾客对极致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体验;是产品或品牌长期经营过程中顾客最真实的高质量自然反馈和评价。它通过电商的评论页面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最真实的体验评价,并通过核心用户传递到他们的朋友圈中,从而形成了口碑传播网络。

事实上,世界上最古老的营销方式就是口碑营销。以前人们的口口相传,虽然扩散速度比较慢,但传一个算一个。而到了当今高科技、快节奏的世界,口碑营销有了更新的载体——网络。它成了无数新产业的“风口”,同时也成为了营销的“风口”。人们借助论坛、社区、讨论组、贴吧、QQ群以及商城的评价体系,在网路形成新的口碑矩阵。令品牌在有限的硬广投入下,实现了产品声量及销量的双丰收。从此也让“口碑营销”成为了互联网时代品牌营销的“第一神器”。

从饥饿营销到转型:小米的创新和沉淀

外行人看小米,看到的是“饥饿”和“参与感”。内行人看小米,却看到了小米这些年的深耕和沉淀。从工程师一个一个到论坛上抓用户,找评测,到一个个版本不遗余力地快速的迭代和更新。里面的“功力”,远远不是一个“饥饿”就能说得完的。没有深厚的用户基础去玩饥饿,饿的不是用户,反而是厂商自己。

尽管雷布斯多次强调过小米并非故意饿着用户的,用户买不到是因为小米的产能实在跟不上用户的需求,但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这番话放在几年前小米还在初级阶段的时候还好,现在小米的估值已经超过了400亿美金,已然成为第一大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在中国互联网领域仅次于三家互联网巨头公司BAT。今年上半年,小米售出了3470万台手机,同比增长33%,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和公司话语权的加大,产能应该不会再有瓶颈,然而就算是这样,也还是出现了黄牛党们。

然而最近,小米的发展也似乎遇到了瓶颈。据资料显示,2015年6月30日,小米上半年手机销售量为3470万台,同比去年增长33%,但低于去年下半年的3500万部。同时米3和米4,包括红米等系列手机的销售增速放缓,也预示着当饥饿营销进入“众饱时代“,似乎面临了不少的尴尬。

其实关于这一点,小米总裁林斌也有认识,他认为,原来那种需靠用户抢的模式是非常态的电商,但对于众多的中国手机用户而言,如果没有抢到某个品牌智能手机,当前完全有更多新的选择。“这是小米今年重要的转型,真正朝电商互联网方向走。所谓小米模式2.0是指小米要有真正的电商模式,且要有很强的研发实力和自信心做支持。”林斌表示,小米在依靠原有小米网模式和运营商渠道之外,还相继和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企业展开合作,也在于这些渠道与小米的用户重叠度并不高,是小米手机销量的又一增量。

然而变革总是伴随着阵痛,比如红米Note2的换屏争议就让小米焦头烂额。但是从整体来看,确实转变是最佳的策略,在产能以及技术都有充分保证之下,面对竞争对手的步步进逼,小米应该会坚持转型策略,尽量减少过程中产生的阵痛。希望他们一路走好。

阿里巴巴:卖的是货还是数据?

阿里巴巴的营销基本建立在用户大数据上,由于阿里巴巴的网络强势造就了它就是能拥有用户的各种数据,包括使用习惯、购买记录、兴趣爱好等。这些数据成为了阿里巴巴的运营基础,同时也给了阿里巴巴一个很好的传播素材——不要怀疑,阿里巴巴的公关文案里真的大部分都在晒数据。

“我们今天阿里巴巴公司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我们做淘宝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获得所有零售的数据和制造业的数据;我们做阿里小微金服的目的,是建立信用体系;我们做物流不是为了送包裹,而是这些数据合在一起,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远远超过你,你是不了解你的。电脑会比你更了解你,这些东西是大家需要记住的。”在马云眼里,甚至已经把自己定义为了一个数据公司,所以说过去一直把它看作是电商企业的观点实在是图样图森破。

据英国《经济学人》2010年的刊文称,“阿里巴巴拥有一项庞大而未经开发的资产:针对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消费习惯搜集的大量数据。阿里巴巴对于如何使用这些数据非常谨慎,并且坚称不会侵犯任何人的隐私。”

品牌植入广告:“好爸爸”甚至连产品都改名了

谁也没想过自2012年之后,《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可以火得如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也直接让过去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品牌植入、品牌冠名的“玩法“变了。更有如去渍霸甚至不惜为此更改品牌名而博“出位”。

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播出后,黄磊多多两父女红得发紫,“去渍霸”的品牌负责人马上借势营销,通过一些列的广告把《爸爸去哪儿》与黄磊的好爸爸形象完全联系起来,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次营销的玩法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营销,“去渍霸”这个品牌甚至把用了多年的品牌名称换成了“好爸爸”。为将借势营销进行到底,在“去渍霸更名好爸爸”的新闻发布会上,品牌方还请来了好爸爸代表“村长”李锐,带来了品牌的大量曝光。

对此,有反对的声音,也有赞同的声音。反对者认为,从传统“定位”理论来看,既然打造了多年的品牌名就一直应该坚持传播下去,继续占据消费者的心智阶梯。贸然改名改推广口号的行为,都即容易导致品牌的“失位”,负上更多的传播成本。赞同者则认为,这种营销手法配合产品更名,使产品与代言人之间产生了天然的联系。随着《爸爸去哪儿》的持续热播和黄磊的人气持续飙升,“好爸爸”品牌实现了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大幅提升。

风向:大社群经济时代,未来的营销之路走向何方?

SKG董事长刘杰曾说:“大家可能都知道,SKG不做广告,也不会花钱做品牌冠名或者产品植入。或许这样做可能让我们卖出更多的产品,但是我不想误导人们去购买产品。”有人不禁会问,如果不卖广告,怎么做品牌呢?最近,SKG在这个基础上,更是提出了更高一层的答案,那就是“大社群经济”理论。

从本质而言,传口碑的是人,参与的对象是人,体验的对象也是人,娱乐节目受众是人,数据来自于社群,所以核心背后就是人,而人与人组成社群。抓住了社群,自然就抓住了人群。上述品牌其实殊途同归,不知不觉走向一条“大社群之路”。无论SKG,还是小米、苹果、阿里,虽然行业不同,玩法不同,企业的体量也不同,但从营销思考角度来说,他们无疑都是走在同一条道路上,面向的都是社群的“星辰大海”。

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说,大社群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事物。互联网首先令整体化变成碎片化,又将碎片化重新解构建构,产生新的社群化整体。对于有能力在技术与工艺上达到极致的苹果品牌,他们从产品上直接抓住用户;而对于同质化比较严重面膜产品,则从口碑上进去用户社群的开拓;在电商互联网技术上有了十几二十年深耕的亚马逊、阿里巴巴则在数据进行人群社群的挖掘。正可谓“条条大路通社群”。关键是看你的品牌是否在这条路上能够及时捕捉到战机。

占据了社群,往往能规避传统营销手法的“意外”。传统营销手段的弊端是,一旦出现意外,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假如品牌抓住了的是社群,那么就不会轻易在一个晚上就被人颠覆。苹果天线门、弯弯门层出不穷,可是水果教徒仍然死忠。相对而言,小米也培养了自己一批“信众”,即便是还不如果粉“虔诚”,但至少也是不离不弃。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品牌忠诚度,将建立于“社群”之上。

社群的优势甚至体现在“随势而动”无处不在。就如本次SKG“被高拉特代言”这个案例。它也许是一个误拍,也有可能是早已与摄影记者安排好的“一个美丽的误会“。但结果就是,让四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免费为你曝光,还是在世俱杯这种关键事件节点,带上了恒大、高拉特等“关键词”。成为一时间微博、贴吧、社交软件上讨论的传播热点。而事实上据知情人士了解,背后的打了SKG广告的大巴,不过是SKG在广州白云机场大巴上打的一个广告。但是由于它打得巧妙,覆盖面广,令它成为了出彩的点。反而的,像高拉特身上穿的那件西服,其实也是某西服男装的品牌,却由于品牌不鲜明,而无法被人们第一时间知悉。让人不禁感叹,别看是一个传统的大巴广告,如果运用的好,也可以成为社群营销的秘密“暗器”。

要想做好大社群,SKG目前的思路是先张开“网”,网张得越开,社群里才能游进来更多的“鱼”。

第一是产品研发。SKG很少把钱花在广告上,钱花在什么上面呢?答案就是研发。SKG近年来一直都坚持走轻广告,重研发的路线。在研发上,SKG也如苹果一样,深知“体验即营销”的真理。在代工标准上,与飞利浦等欧美品牌同一级别。例如SKG为了制作原汁机,在研发上与韩国环境家电第一品牌COWAY合作,进而甚至使用韩国代工,把走在原汁机行业尖端的技术,通过SKG在国内的知名度及销售渠道,带给中国的消费者,填补了国内原汁机市场拆装麻烦、使用麻烦的技术盲点,使得原汁机在使用体验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又比如,SKG的健康慢磨原汁机以广州地标小蛮腰为设计原型,其出众的外观也是获得德国红点奖等国际性大奖。另外,SKG公司为了把控产品的全过程品质管理,自建产品检测实验室,对产品品质管控的各个节点进行监视测量和验证,明确关键控制点,及时分析产品全过程的质量动态,保证产品的各项质量特性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有效提升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和SKG品质体系的正常持续发展。同时,SKG还非常重视工程师人才,SKG的产品研发团队,除了有国外专家,也有国内最顶尖的人才。这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令产品品质提升,制作出令人尖叫的产品,反过来激发品牌美誉度和口碑传播。在这一点上,SKG可谓是家电界的苹果。

第二是社交,在一般人眼中,SKG是一家互联家电企业。而实际上,SKG在社交端的触手,还延展到女性社交APP“她她头条”、互联网彩票等诸多领域。这些并不是一种表面化的扩张,而是在SKG眼中,这些举措可以为它抓住人群。又以“2015创新工业设计大赛”为例,SKG为优胜者提供百万创业基金。这个基金既是对于优胜者的奖励,更长远的目标是在于令品牌在高校社群里扩散。因为未来的人才就在这里。

第三是合作,近年来SKG一直在各方面持续发力,国庆期间与格力、华为等知名品牌一同入选“走向世界的66个民族品牌”,在纽约时代的大屏幕上秀了一回;紧接着赞助了工业设计大赛,“为科研院校提供实践及研究的平台,提前储备及培养研发人才”,在研发方面,据闻最近流传得很火的《一个前美的员工的独白:我为什么离开美的》暗示的就是SKG挖角美的;而“‪2015-2016‬年度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更是榜上有名,与它的老对手美的并驾齐驱;12月赞助由范逸臣主演的第一部电商题材电影《电商时代》,其社群营销更是延伸到娱乐圈……在大社群经济的各个场景中,SKG正变得“无处不在”。

结语:

营销界人士可能知道,营销传播讲求人群细分。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又把这个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从口碑营销、饥饿营销、体验营销、品牌植入广告、数据营销,正在百川归海,融入越来越广大的“大社群经济”之中。而在大社群经济体系下,消费者人群之前有很大的连接性。不同的细分人群,往往会在相同的场景里出现。而抓住这些场景进行品牌融入,就是在大社群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的一种营销打法。在未来,品牌方如何找到这些结合部,并在越来越多社群场景之中,和消费者,甚至和合作方“打成一片”,获得双赢,甚至三赢的局面,都将成为新的营销课题。(来源:商业电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