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关于“蒙古化”的藏传佛教文化

〔摘要〕16世纪末17世纪初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取代萨满教成为这一地区的主流信仰,藏传佛教文化已在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对蒙古地区影响深远。〔关键词〕藏传;佛教;“蒙古化”。16世纪末17世纪初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地区以前,传统的萨满教文化驾驭着蒙古族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蒙古人中的少数“榜式”(教师)以私塾的形式在民间教书,且没有任何专门的文化教育场所。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传播和普及,藏传佛教已经成为蒙古民族供奉的唯一的宗教,并在清朝的尊崇和扶植下,蒙古王公贵族和广大蒙民笃信藏传佛教的程度比藏族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藏传佛教文化已在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佛教的教义经典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情的准则。“人生六七岁即令习喇嘛字诵喇嘛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祭祀祖宗或天地均离不开喇嘛。喇嘛集智慧、学问、美德于一身,是社会上深受敬仰的人们。“男女咸钦是喇嘛,恪恭五体拜袈裟”。从上层王公贵族到下层普通牧民,男子均以出家为荣。“男三者一人为僧”。所以,藏传佛教作为蒙古多种文

2011-05-16

试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从《受戒》看汪曾棋的佛教文化意识

论文关键词:汪曾棋《受戒》佛教文化人性欢乐论文摘要:和尚恋爱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禁区.汪曾棋的《受戒》却将宗教与爱情,佛性与人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受戒》消解了佛教作为信仰的严肃性,漠视佛教的清规戒律,张扬人性,倡扬人们充分地享受生活,回到“人间佛教”中,构建了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好世界。这是《受戒》中体现的佛教文化意识,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为主流,儒道佛教精神共同构成的艺术化的人生.汪曾棋的代表作《受戒》发表于1980年们匕京文艺》,讲述了一个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少女小英子的纯真恋情,概而言之,就是和尚恋爱的故事。和尚恋爱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禁区,有违教义,作家往往避开或者持一种贬斥的态度。在佛教教义中,现实的人生是一片苦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的只是“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以及五阴盛苦。造成诸苦的原因在于“无明”(愚迷暗昧,不明佛理)和“渴爱”所引起的贪和欲,从而导致生死轮回。因此就要念经、修行、持戒、彻底断灭人在世俗中的欲望,达到无苦“涅架”的境界。显然,佛教是主张克制、压抑、甚至消

2011-04-20

基于SWOT的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摘要: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的天台县境内,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业已开始步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对策。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服务,发挥旅游资源的最大优势,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发展对策佛教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佛教文化与旅游结缘己久,以佛教为目的旅游活动,古己有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国内旅游的兴起,我国佛教文化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的天台县境内,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它以浓厚的宗教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佛教信徒和众多游客,成为我国重要的佛教旅游胜地。一、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SWOT分析是广为应用的一种机会—风险分析方法。SW是指内

2009-10-02

佛教文化对包公文学的影响

摘要:明清时期,佛教教义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底层,成为公众的伦理规范。受其影响,小说、戏剧中的包公形象塑造明显地打上了佛教的痕迹。首先,包公被塑造成佛教的“阎罗王”最为流行。其次,受佛教伦理的“因果律”的影响,包公故事里存在大量关于“报应”的叙事,而且很多作品往往伴有相应的道德“劝诫”意图。佛教因果报应说强调善得善报,恶得恶报,来世的命运由今世的善恶行为决定,这就结合人们的性命大事、切身利益,引导人们去恶从善,从而推动人们的道德意识的自觉和个人修养的完善。受佛教拯救故事的影响,包公故事有了游历冥府的故事。无论是游历冥府所见各种阴森恐怖的“果报”,还是亲见阎罗王冥府判案,其实质都暗含着“天理昭彰”的内容,只是地狱审判和佛教的修行观、儒家的天命观相联系,更能表现出正义的超验属性。关键词:佛教文化;明清戏剧;明清小说;包公文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六朝之鬼神志怪书”曾谓:“会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后来讲到宋话本、人情小说等多次谈到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明清时

2009-01-16

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中国道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对话

人类因民族、地域、经济、政治等的不同而有了文化的差异,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体系。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往既促进了不同文化各自的发展,又在相互的对话中实现着相互的融合与进步,并时还常常激发出种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从而不断丰富人类的文化宝库。历史上,文化对话保持了不同文化体系的持久生命力,今天,文化对话则成为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不善于对话的文化将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拒绝对话的文化则更是充满自我毁灭危机的文化。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东方最有影响的两种文化体系,两千多年以来两种文化始终存在着密切的对话与交流。正像这两种文化体系是由许多不同的领域构成的一样,它们之间的对话也表现在宗教、哲学、艺术、文学、民俗、伦理等许多不同的方面。特别是宗教文化方面,中印两种文化体系在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不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还从许多方面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本文则以中国民间观音信仰这种重要而普遍的文化现象为例,说明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道教文化的对话及其深远影响。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研究始终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更没有人从中印两种

2006-01-23